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城市依賴症

2007年8月教育部公佈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久居城市生活的人們,大都形成了一種養尊處優的生活作風。仔細總結一下他們的生活習慣,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五種城市依賴症:手機依賴症、網絡依賴症、工作依賴症、整形依賴症、情感依賴症。

城市依賴症的表現

“城市依賴症”,光聽名稱,就能想像出它的“症狀”:寧近城一寸,不下鄉一丈;寧在城裡苦熬,不去鄉下領薪;寧在城裡漂泊混生,也不到鄉村干點實事;寧在城裡做“黑人”(無房子、無工作、無戶口),也不回原籍尋找出路……這種“病症”早已有之,比如早先上海等大城市出現的寧上小(中)專不考大學;後來出現畢業了還賴在母校附近的漂泊一族;近幾年則集中表現為在城市就不了業就轉去考研,或者低工資、零工資就業也不肯轉向較小城鎮,在城市把自己當文盲跟民工競崗等等,都是“城市依賴症”的具體表現。一邊是擁擠在大城市中的滔滔求職人群,一邊是門前冷落的小城鎮用人崗位――“城市依賴症”似乎正成為一種病症,侵襲著面對就業難的大學生們。有人分析認為大學生們已經“病態到不能容忍的地步”,甚至有評論指出:“城市依賴症”正在培養“垮掉的一代”。

作為一種就業現象,大學生更願意留在城市而不願意下到農村,的確是一個客觀存在。但是,這是否就是所謂的“城市依賴症”,卻是大可商榷的。我們必須承認,城鄉差距之大是驚人的,人們生活質量的巨大差異同樣驚人。如果用年數來表示,也許是十年、二十年乃至更久;如果用地域來類比,一個也許已經處在歐洲的發展水平,另一個卻仍然陷在西非的泥潭里。鑑於此,“城市依賴”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而並非“不可思議”。需要擔憂的不是大學生的就業理性,而是依靠公共投入的基礎設施、醫療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城鄉差距為何如此之大?所以說,“城市依賴症”只是一個偽問題。

城市依賴症的產生

學校教育

新東方美國升學顧問、人稱“哈佛爸爸”的高燕定認為,教育的目的不是不負責任的教育家們提倡的所謂“快樂”,而是為了就業!讀了大學後,變得不切實際地追求享樂的生活方式,而不能務實地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去就業,這樣的高等教育是失敗的,至少是不完整的。生活方式的選擇與人生目標的追求,看似是與學校教育無關的個人私務,但當它關涉教育目的的現實時,那就是教育的內容。

大學生的“城市依賴症”,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不力、學業管理過於寬鬆、社會實踐課程太少都有關係。改革開放後,大量發達國家的專家、客商來華工作,那麼大的生活差距一待幾年、數十年,卻無怨無悔、業績斐然。一位記者採訪援藏的美國青年教師,問她感覺苦不苦,她說:只要行進在通往人生目標的路上,其他東西都是次要甚至可以忽略的。

家庭影響

如果一定要說這是一種城市依賴,那麼這種依賴恐怕早已在人們的思維里根深蒂固。我們常說山里走出來的孩子,是雞窩裡的金鳳凰,常說一定要“出去”見見世面,下鄉是“體驗”生活。因為在我們心中,外面的世界是精彩的,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選擇在城市工作,因為有更優越的工作環境,有更可觀的薪金,因為有更現代的生活方式和更為開闊的視野,不可忽視的一點是,更有面子。

可以看到這樣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家長們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要多吃苦,經常回憶自己當年上山下鄉經歷過多少苦難,卻還是盡力給孩子提供最舒適的生活環境。

常聽到長輩們語重心長:“不要讀了四年大學到頭來還是回到農村混,我們家可丟不起這個臉”。城市的家長們捨不得讓孩子到農村受苦,農村的家長勒緊褲帶從牙縫裡摳出的血汗錢給孩子做學費,為的就是讓孩子遠離貧窮。學生們選擇留在城市,也有給父母和家庭爭光的想法。

城市依賴症的辯論

反方

大學生怕物質生活“斷奶”

出國留學就不回國,進城讀書就不回鄉,為了生活放棄事業的人多了,多得成了現象、成為氣候時,“垮掉的一代”也就形成了――很不幸,很多大學生正加盟其中。由此可見,“城市依賴症”根本不是依賴城市,而是依賴城市養尊處優、奢侈享樂的生活:幾年大學讀下來,真本事沒學多少,吃飯店、穿名牌、用高檔都習慣了,肯德基、ktv、網吧離不了了,睡懶覺、夜生活都學會了……小城鎮、鄉村沒有這個條件,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一下子“斷奶”,他們活不下去的。

正方

只有“自由選擇”沒有“城市依賴”

作為一種就業現象,大學生更願意留在城市而不願意下到農村,的確是一個客觀存在。但是,這是否就是所謂的“城市依賴症”,卻是大可商榷的。我們必須承認,城鄉差距之大是驚人的,人們生活質量的巨大差異同樣驚人。如果用年數來標示,也許是十年、二十年乃至更久;如果用地域來類比,一個也許已經處在歐洲的發展水平,另一個卻仍然陷在西非的泥潭里。鑑於此,“城市依賴”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而並非“不可思議”。需要擔憂的不是大學生的就業理性,而是依靠公共投入的基礎設施、醫療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城鄉差距為何如此之大?所以說,“城市依賴症”只是一個偽問題。不要輕言“垮掉的一代”

用“垮掉的一代”這個具有濃烈歷史色彩的詞組來稱呼處於就業困境中的中國大學生,實在是不太負責任。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眾多原因中的確有著結構性失業的因素。但是,“結構性失業”的苦果又怎麼非得大學生獨自來吞呢?簡單地引導畢業生走向鄉村小鎮就能解決“結構性失業”的難題嗎?大學生就業難,從更宏觀的背景看,有著複雜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因素,比如非公經濟的發育依舊不足,難以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比如大學招生數量的非常態“跳躍”,等等。就部分大學生而言,如果專業合適,如果志趣如願,都是可以考慮選擇離開大都市去尋找合適崗位的。而對於堅持留在都市裡尋夢的青年,也不必一棍子打死,似乎留在大城市就是貪慕虛榮,留戀富貴,實際情況遠非如此。

“大學生一族”此問題

一邊是擁擠在大城市中的滔滔求職人群,一邊是門前冷落的小城鎮用人崗位――“城市依賴症”似乎正成為一種病症,侵襲著面對就業難的大學生們。有人認為大學生們已經“病態到不能容忍的地步”,並有評論指出:“城市依賴症”正在培養“垮掉的一代”。反方

“城市依賴症”正在侵襲大學生

“城市依賴症”,光聽名稱,就能想像出它的“症狀”:寧近城一寸,不下鄉一丈;寧在城裡苦熬,不去鄉下領薪;寧在城裡漂泊混,也不到鄉村干點實事;寧在城裡做“黑人”(無房子、無工作、無戶口),也不回原籍尋找出路……這種“病症”早已有之,比如早先上海等大城市出現的寧上中專不考大學;後來出現畢業了還賴在母校附近的漂泊一族;近幾年則集中表現為在城市就不了業就轉去考研,或者低工資、零工資就業也不肯轉向較小城鎮,在城市把自己當文盲跟民工競崗等等,都是“城市依賴症”的具體表現。

大學生怕物質生活“斷奶”

出國留學就不回國,進城讀書就不回鄉,為了生活放棄事業的人多了,多得成了現象、成為氣候時,“垮掉的一代”也就形成了――很不幸,很多大學生正加盟其中。由此可見,“城市依賴症”根本不是依賴城市,而是依賴城市養尊處優、奢侈享樂的生活:幾年大學讀下來,真本事沒學多少,吃飯店、穿名牌、用高檔都習慣了,肯德基、KTV、網吧離不了了,睡懶覺、夜生活都學會了……小城鎮、鄉村沒有這個條件,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一下子“斷奶”,他們活不下去的。

正方

只有“自由選擇”沒有“城市依賴”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49.*.*)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