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霍夫曼

生平介紹

投身革命

海因茨·霍夫曼(Heinz Hoffmann,1910.11.28-1985.12.2),生於曼海姆一個工人階級家庭。 1925年找了一份修理汽車的工作。 1926年加入德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30年加入德國共產黨。 1930-1933年,做機修工。此間因參加示威與參與鬥毆而被短期監禁。

1933-1935年,作為德共曼海姆地區領導成員進行地下活動,代號“庫特”。 1935年遭到通緝,化名“海因茨·羅斯”(該名一直用到1945年)經捷克斯洛伐克逃往蘇聯。西班牙

1935-1936年,就讀莫斯科列寧國際學校。 1936年11月-1937年2月在梁贊參加為期兩個半月的軍事訓練,為支援西班牙共和軍做準備。 1937年3月17日到達西班牙,任國際縱隊第十一旅訓練營武器教官。 5月27日,任國際縱隊第十一旅第二營政治教導員。 7月7日,任國際縱隊第十一旅第二營營長。 8日在戰鬥中面部負輕傷不下火線。 24日雙腿和腹部受重傷,被送往馬德里醫院治療。 1938年6月轉到法國治療,1939年6月後返回蘇聯。

保衛蘇聯

1941年參加共產國際培訓班。 1941-1942年,戰俘營政治委員。 1942-1945年,中央反法西斯學校政治委員。 1945年,德國共產黨黨校校長。

戰後初期

1946年1月2日回到德國蘇占區。同年加入德國統一社會黨。 1946-1947年供職於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先後任威廉·皮克和瓦爾特·烏布里希的秘書。

執掌防務

1947-1949年,統一社會黨柏林市委書記。 1949-1955年,內務部副部長,1952-1955年兼駐營人民警察部隊總司令。 1952年晉升中將。 1955-1957年,就讀蘇聯伏羅希洛夫軍事學院。與另十一名高級學員是在該學院學習戰略課程的首批民德人,也因此當民德國家人民軍成立時,並不在國內。 1957-1960年,國防部第一副部長,1958-1960年兼總參謀長。 1959年晉升上將。 1960年接替斯托夫,出任國防部長,並因此進入國防委員會,擔任職直到逝世。 1961年晉升大將。 1973年起為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委員。

1985年12月2日逝世於柏林附近的斯特拉斯堡,葬於中央公墓。 1986年,民德第九裝甲師更名“海因茨·霍夫曼”師,這是民德首次為師命名。柏林一條大街也更名“海因茨·霍夫曼”大街。

個人生活

1940年,與克拉夫迪婭·伊万諾娃·尼亞澤娃結婚,育有兩子:尤拉、薩沙。 1952年,尼亞澤娃病故。兩年後與一位護士結婚,育有兩子。 1964年,離婚,與其秘書吉賽拉·索爾上士結婚,育有三子。 1972年,薩沙從軍官學校畢業不久,遭遇車禍身亡。

同名人物

教授

奧格斯特·威廉·馮·霍夫曼(August Wilhelm von Hofmann,1818.4.8-1892.5.2),生於吉森,1836年入吉森大學學習法律,後受到化學家J.von李比希的影響,改學化學,1841年獲博士學位,即留校任李比希的助手。 1845年任倫敦皇家化學學院首任院長和化學教授。 1865年回國,任柏林大學教授。 1851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868年創建德國化學會並任會長多年。卒於柏林。

霍夫曼最先將實驗教學介紹到英國,並培養了WHJr.珀金和E.弗蘭克蘭等著名化學家。回國後又把實驗教學帶到柏林。霍夫曼的研究範圍非常廣泛。最初研究煤焦油化學,在英國期間解決了英國工業革命中面臨的煤焦油副產品處理問題,開創了煤焦油染料工業。珀金在他的指導下於1856年合成了第一個人造染料苯胺紫,他本人合成了品紅,從品紅開始,合成一系列紫色染料,稱霍夫曼紫。回國後發展了以煤焦油為原料的德國染料工業。他在有機化學方面的貢獻還有:研究苯胺的組成;由氨和鹵代烷制得胺類;發現異氰酸苯酯、二苯肼、二苯胺、異腈、甲醛;制定測定分子量用的蒸氣密度法,改進有機分析和操作法;發現四級銨鹼加熱至100℃以上分解成烯烴、三級胺和水的反應,稱霍夫曼反應(見霍夫曼規則)。

霍夫曼在化學理論方面,於1849年最先提出“氨型”的概念,成為後來“類型說”的基礎。他提出胺類是由氨衍生而來的,其中氫原子為烴基取代而成。伯、仲、叔胺由此命名。他發現了季銨鹽,指出氫氧化四乙銨為​​強鹼性。霍夫曼發表論文300多篇,著有《有機分析手冊》和《現代化學導論》等書。

總裁

弗朗科伊斯·霍夫曼(Francois Hoffman),南非最大礦業公司Trans Hex總裁,親自發現近四十個鑽石砂礦、擔任近十年南非鑽石協會會長、創建了Michael Diamonds(邁克爾鑽石)的零售品牌、被譽為“鑽石砂礦之父”。

2002年,將邁克爾鑽石零售品牌推廣到了中國市場;2004年,南非邁克爾鑽石作為獲得南非政府支持在中國推廣的南非鑽石品牌,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並成立南非邁克爾鑽石有限公司。

演員

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1937.8.8-),生於美國洛杉磯。 1965年進入百老匯,次年因參加演出《第五匹馬的旅程》而為人矚目,並獲奧比獎。隨後又演出滑稽劇《是嗎? 》獲得成功。其時,導演邁克·尼科爾籌拍影片《畢業生》,選他擔任男主角,他獲得當年度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1969年,在《午夜牛郎》中扮演一名流浪漢,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1979年因主演《克萊默夫婦》獲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 1988年又因主演《雨人》再獲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其表演真實感人,善於塑造各種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其他影片還有《蝴蝶》、《倫尼》、《總統班底》和《寶貝兒》等。

  

  

成長經歷

對演戲非常認真、投入,為演好角色,哪怕小角色,也要反复研討,深入體驗。例如,為了演好《上班時間》裡一個坐過牢的小偷,幾乎花了他八個月的時間,訪問了全美各地的監獄,偷拍了一部記錄片,還訪問了一些獲釋罪犯。 70年代,他主演了一些令人難忘的影片:在《小巨人》中,演一位被印第安人收留的白人,從16歲演到120歲,時間跨度達一百年;在《巴比龍》中,扮演偽造債券的犯人,判刑後被押送魔鬼島上服苦役,演技很有特色;在《倫尼》中,扮演美國喜劇家倫尼,第三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在家庭倫理片《克萊默夫婦》中的絕佳表現,終使他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同時,還獲得了紐約電影評議會最佳男主角獎、好萊塢最佳男主角金球獎等。之後,暫離電影界,回到百老匯,導演舞台劇《小鎮風光》。 1982年,重回銀幕,在賣座喜劇片《寶貝兒》裡一人扮演男、女兩個角色,第五次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並獲好萊塢最佳男主角金球獎、全美電影評論家聯合會的最佳男主角獎。 1984年,赴紐約主演舞台劇《推銷員之死》。 1986年,主演驚險偵探片《拉布拉瓦》,片酬高達600萬美元。 1989年,在《雨人》中成功扮演了一位精神病人,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和好萊塢金球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男主角獎。

主要作品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4.227.*.*)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