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酚醛樹脂

酚醛樹脂也叫電木,又稱電木粉。原為無色或黃褐色透明物,市場銷售往往加著色劑而呈紅、黃、黑、綠、棕、藍等顏色,有顆粒、粉末狀。耐弱酸和弱鹼,遇強酸發生分解,遇強鹼發生腐蝕。不溶於水,溶於丙酮、酒精等有機溶劑中。苯酚與甲醛縮聚而得。

簡介

1872年德國化學家拜爾(A.Baeyer)首先合成了酚醛樹脂,1907年比利時裔美國人貝克蘭提出酚醛樹脂加熱固化法,使酚醛樹脂實現工業化生產,1910年德國柏林建成世界第一家合成酚醛樹脂的工廠,開創了人類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紀元。由於採用酚、醛的種類、催化劑類別、酚與醛的摩爾比的不同可生產出多種多樣的酚醛樹脂,它包括:線型酚醛樹脂、熱固性酚醛樹脂和油溶性酚醛樹脂、水溶性酚醛樹脂。主要用於生產壓塑粉、層壓塑料;製造清漆或絕緣、耐腐蝕塗料;製造日用品、裝飾品;製造隔音、隔熱材料、人造板、鑄造、耐火材料等。外觀

phenolic resin,簡稱PF.酚醛樹脂,固體酚醛樹脂為黃色、透明、無定形塊狀物質,因含有游離酚而呈微紅色,實體的比重平均1.7左右,易溶於醇,不溶於水,對水、弱酸、弱鹼溶液穩定。由苯酚和甲醛在催化劑條件下縮聚、經中和、水洗而製成的樹脂。因選用催化劑的不同,可分為熱固性和熱塑性兩類。酚醛樹脂具有良好的耐酸性能、力學性能、耐熱性能,廣泛應用於防腐蝕工程、膠粘劑、阻燃材料、砂輪片製造等行業。

液體酚醛樹脂為黃色、深棕色液體,如:鹼性酚醛樹脂主要做鑄造黏結劑。

CAS號 9003-35-4

用途:用作氯丁膠粘劑的增粘樹脂、丁基橡膠的硫化劑等。 [1]

上游原料:對叔丁基苯酚、甲醛

下游產品:酚醛模塑料、酚醛模塑料(PF2C3-631)、酚醛粒狀注塑料(SP2501J)、[2]松香改性酚醛樹脂(2118型)、PET改性酚醛樹脂、酚醛石棉耐摩擦塑料、酚醛石棉耐磨擦塑料(JL24-66)、酚醛石棉耐酸塑料、酚醛玻璃纖維模塑料、聚苯硫醚、酚醛泡沫塑料板(FD-20型)、酚醛玻璃鋼、酚醛塑料軸瓦、輸送機用托輥、特種

發展歷史

1872年,德國化學家拜耳(A. Baeyer)首先發現酚和醛在酸的存在下可以縮合得到無定形棕紅色的不可處理的樹枝狀產物,但未開展研究;

1902年,布盧默(L. Blumer)用酒石酸135份作催化劑,得到了第一個商業化酚醛樹脂,命名為Laccain,但沒有形成工業化規模;

1905~1907年,酚醛樹脂創始人美國科學家巴克蘭(Baekeland)對酚醛樹脂進行了系統而廣泛的研究,於1909年提出了關於酚醛樹脂“加壓、加熱”固化的專利,實現了酚醛樹脂的實用化,有人提議將此年定為酚醛樹脂元年(或合成高分子元年)。

1907年,巴克蘭申請了關於酚醛樹脂“加壓、加熱”'固化的專利。並於1910年10月10日成立Bakelite公司,分佈在許多國家[1939年附屬於聯碳(UC)公司],他們先後申請了400多個專利,預見到除酚醛樹脂作燒蝕材料以外的主要應用,解決了酚醛樹脂應用的關鍵問題。巴克蘭還成功地獲得了施加高壓使酚醛預聚物固化的技術,他明確指出,酚醛樹脂是否具有熱塑性取決於苯酚與甲醛的用量比和所用催化劑類型,在鹼性催化劑存在下即使苯酚過量一些,生成物也是熱固性樹脂,受熱後能夠轉變為不溶不熔樹脂。

1911年,艾爾斯沃思(Aylesworth)發現用六次甲基四胺可以使酚醛樹脂固化,轉變為不溶不熔狀態,使其具有較高電絕緣性等應用特性。酚醛樹脂因此開始用於電絕緣製品。

1912∼1913年,俄國科學家彼得洛夫、塔拉索夫等研究了在石油磺酸和芳香族磺酸存在下的酚與醛的反應,並發明了將其註塑成型製取酚醛樹脂注塑製品的方法。

1913年,德國科學家阿爾貝特發明了松香改性酚醛樹脂,這種樹脂適合製作油漆塗料,這一發明為酚醛樹脂在塗料領域的應用鋪展了成功之路。

1914年,日本引進巴克蘭技術在東京開始生產酚醛樹脂,開創了亞洲先河。

1923年,美國投產苯酚糠醛模塑​​粉。

1930年,酚醛泡沫塑料在美國投產。

1937年,開發了增塑的醚化的酚醛樹脂並用於油漆塗料。

1945年,高鄰位酚醛樹脂及其快速成型模壓粉在美國工業化生產。

1946年,美國投產丁腈橡膠改性酚醛樹脂及其模塑粉。

1949年,苯胺改性酚醛模塑粉商品面市。

合成原理

1 加成反應

在適當條件下,一元羥甲基苯酚繼續進行加成反應,就可生成二元及多元羥甲基苯酚:

2 縮合及縮聚反應

縮合及縮聚反應,隨反應條件的不同可以發生在羥甲基苯酚與苯酚分子之間,也可發生在各個羥甲基苯酚分子之間。包括: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6.*.*)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