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放魚

這是詠物詩中一首富於哲理的佳作,篇幅短小,意味雋永。我國古詩中,最早寫魚的詩句見於《詩經·衛風》中的《碩人》篇。漢魏六朝樂府詩中的《枯魚過河泣》,則是以魚為抒寫對象的完整的全篇。唐代詠物詩不少,然而寫魚的專篇仍然不多,所以這首《放魚》是獨具一格的難能可貴之作。

李群玉作品《放魚》

原文

放 魚

李群玉

早覓為龍去, 江湖莫漫遊。

須知香餌下, 觸口是銛鉤!賞析

這是詠物詩中一首富於哲理的佳作,篇幅短小,意味雋永。我國古詩中,最早寫魚的詩句見於《詩經·衛風》中的《碩人》篇。漢魏六朝樂府詩中的《枯魚過河泣》,則是以魚為抒寫對象的完整的全篇。唐代詠物詩不少,然而寫魚的專篇仍然不多,所以這首《放魚》是獨具一格的難能可貴之作。

這首詩,題材獨特,角度新穎。作者既入乎其內,深入地體察了魚的習性、情態和生活環境,作了準確而非泛泛的描寫;又出乎其外,由尺寸之魚聯想到廣闊的社會人生,言在此而意在彼,讓讀者受到詩中寓意的暗示和啟發。這首詩從題目上看,是寫詩人在將魚放生時對魚的囑咐,全詩以呼告式結撰成章。 “早覓為龍去”,一開始就運用了一個和魚有關的典故,妙合自然。 《水經註·河水》:“鱣鯉出鞏穴,三月則上度龍門,得度者為龍,否則點額而還。”在我國古代富於浪漫色彩的神話傳說中,龍是一種有鱗有須、能興風作浪的神奇動物,因此,為龍或化龍歷來就像徵著飛黃騰達。但詩人運用這一典故卻另有新意,他是希望所放生之魚尋覓到一個廣闊自由的沒有機心的世界。一個“早”字,更顯示詩人企望之殷切。接著以“江湖莫漫遊”句,須承而下。 “漫遊”本是為魚所獨有的生活習性,但在這裡,“莫漫遊”和“早覓”的矛盾逆折,卻又讓讀者產生強烈的懸念:為什麼希望魚兒要早覓為龍,又勸其莫漫遊於江湖之中呢?這就自然無跡地引發了下文:“須知香餌下,觸口是銛鉤!”“香餌”與“銛鉤”也都是和魚的生活與命運緊密相關的事物。這兩句詩一氣奔注,分外醒人耳目。銛,是鋒利之意,“銛鉤”與“香餌”相對成文又對比尖銳,那觸目驚心的形象可以激發人們許多聯想,“須知”使詩人告誡的聲態更加懇切動人,而“觸口”則更描摹出那環生的險要,傳神地表現出詩人對魚的憐惜、擔心的情態。寥寥二十字,處處圍繞著題目“放魚”來寫,用語看似平易,運筆卻十分靈動而巧妙。

“寄託”是詠物詩的靈魂。這詩抒寫的是放魚入水的題材,但它又不止於寫放魚入水。詩人的目光絕沒有停留在題材的表面,而是在具體的特定事物的描繪中,寄寓自己對生活的某種體驗和認識,使讀者從所寫之物,聯想到它內蘊的所寄之意。這首《放魚》寄意深遠。其特色一是小中見大地展開,二是由此及彼地暗示。寫的是具體的尺寸之魚,卻由魚而社會而人生,抒發了封建社會中善良的人們對於險惡的社會生活的一種普遍感受。所詠嘆的是“放魚”這一尋常事物”這一尋常事物,但詩人卻手揮五弦,目送飛鴻,因而音流弦外,餘響無窮,使人不禁聯想到詩人自己和許多正直的人們的遭際而深感同情。正如陶明濬《說詩札記》所指出的:“詠物之作,非專求用典也,必求其婉言而諷,小中見大,因此及彼,生人妙語,乃為上乘也。 ”此詩可謂得其旨。

蘇東坡說:“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何況是詠物詩。這首《放魚》狀物形象,含蘊深遠,花蕾雖小卻香氣襲人,堪稱詠物詩中的佳作。

白居易作品《放魚》

原文

放魚

【唐】白居易  

曉日提竹籃,家僮買春蔬。

青青芹蕨下,疊臥雙白魚。

無聲但呀呀,以氣相煦濡。

傾籃寫地上,撥剌長尺餘。

豈唯刀機憂,坐見螻蟻圖。

脫泉雖已久,得水猶可蘇。

放之小池中,且用救乾枯。

水小池窄狹,動尾觸四隅。

一時幸苟活,久遠將何如。

憐其不得所,移放於南湖。

南湖連西江,好去勿踟躕。

施恩即望報,吾非斯人徒。

不須泥沙底,辛苦覓明珠。 [1]

簡析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22.*.*)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