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客家人:漢族族群分支

客家人,又稱客家民系,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中國南方漢族民系,是世界上分佈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1]

客家人的祖先(客家先民)大多為中國古代的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黃河流域一帶的中原漢民,客家先民南遷始於秦徵嶺南融百越時期[2],歷魏晉南北朝、唐宋,由於戰亂等原因,他們逐步往江南、再往閩、粵、贛邊,最遲在南宋已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3],然後又往南方各省乃至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遷徙,並最終成為漢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異的重要民系族群。據有關學者估計,全世界約有1億客家人。其中約7400萬人分佈在中國大陸的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四川、湖南、海南、浙江等10餘個省(市、自治區)的180多個縣(市),廣東省本地客家人數達到2500萬左右,占到廣東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約600萬人分佈在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約1500萬人分佈在除中國外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美國、秘魯、毛里求斯等80餘個國家和地區(起源於幾百年前客家人的下南洋運動)[4-5],客家話也是當地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

贛州、梅州、龍巖、惠州、河源、韶關、賀州、玉林、防城港、沙巴州、新竹[6]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城市,贛州、梅州、惠州、汀州被譽為“客家四州”。

客家人在各個領域表現突出,如劉惜君、王心凌、鄧麗欣、胡耀邦、林丹、朱德、葉劍英、範文芳、何雯娜、陳寅恪、葉挺、薛岳、他信·西那瓦、英拉·西那瓦、李光耀、胡文虎、張弼士,等等。

民系歷史

客家人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區居住有兩千多年曆史的一個重要群體,是廣東本地的主要族群(廣府、客家、潮汕、粵西高涼、四邑、海陸豐、粵北少民等)之一,也是江西和福建本地的重要族群之一。廣東的幾大族群,都是混合同化了嶺南最早的原住居民百越諸族而最終形成的。客家民係並不比廣東其他民系形​​成的時間晚,因為客家語本是中原雅言,只是到了南方後吸收了一些土著語言,但其主體仍是中古雅韻。客家人也並不比其他族群晚來於廣東,在廣東的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糅合了原古越諸族的客家先民

起源諸說

有關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土著說。 [7]

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 [7]

但歷史學家似乎更贊成“中原說”,認為客家人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因為身在異鄉,對於故鄉河洛(以洛陽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區的眷戀,自稱“河洛郎”。 [7]

客家人的南遷,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時代,彼時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7]

如此,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 [7]

客家先祖源於中原和南方百越地區,經長期相互融合,聚居於贛、粵、閩、湘、台、瓊諸省,並逐漸散及國外,漫布全球。贛南是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數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客家”這一稱謂的來歷是與客家先民的遷徙相關聯的。對其居住地而言,這些人是從別處搬遷過來的“客”,可以說,離開了遷徙就不會有“客家”這一稱謂。 [7]

客家人遷徙的原因多種多樣。早期則主要是源於災害的脅迫。諸如殘酷的戰爭、水、旱、蟲等特大自然災害的打擊及瘟疫的流行。中國歷史上每次大規模的戰亂,幾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遷徙。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就有過客家先民的大遷徙。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種特殊方式的遷徙。據說秦始皇為了建造阿房宮,驅趕數万中原百姓“木客”往贛南興國伐木,沒累死的後來就留在了當地,這大概便是贛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1]

多次遷移

有史可考的記載顯示,客家人的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 [7]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軍,從閩粵贛邊入抵揭嶺(即揭陽山,今揭陽縣北150裡),直抵興寧、海豐二縣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今兩廣地區)。這些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秦亡後,兩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1]

第二次大規模南遷是在西晉末期“永嘉之難”、東晉“五胡亂華”時期。當時,為了避難,一部分中原居民輾轉遷入閩粵贛邊區。稍後,由於南北對峙,又有大約96萬中原人民南遷至長江中游兩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贛南,一部分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地區。 [1]

第三次大規模南遷是在唐末黃巢起義時期。先是唐朝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巨大災難,迫使大量中原漢人南遷。唐末黃巢起義,又有大批中原漢人南下遷入閩粵贛區。如宗室李孟,由長安遷汴梁,繼遷福建寧化石壁鄉。固始人王緒、王潮響應黃巢起義,率光、壽二州農民起義軍五千下江西,致使閩贛邊一帶人口激增。 [1]

第四次大規模南遷是宋室南渡及宋末時期。金人入侵中原,攻破汴京(東京,今河南開封)。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嶺,入南雄、始興、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後由虔州入汀州;或滯留贛南各縣。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從蒲田逃亡廣東沿海潮汕至海南島。 [1]

第五次南遷是在明末清初時期。其時,生活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這次大規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作“西進運動”。四川的客家基本上來源於這次“西進運動”。當時四川人口因戰亂、瘟疫及自然災害銳減,清政府特別鼓勵移民由“湖廣填四川”。 [1]

第六次南遷是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時期。當時為避戰亂,有一部分客家人遷徙到南亞,有的被誘為契約勞工,被押往馬來西亞、美國、巴拿馬、巴西等地。 [1]

除以上6次大規模的南遷外,中原漢人也有因旱災水患逃荒而南遷者,另有歷代官宦、貶謫、經商、遊學而定居閩粵贛邊地區的,但並不是所有南遷的漢人都成為客家人,他們中只有閩粵贛系和源自這一系的人,才被稱為客家人。 [1]

客家四州

主詞條:客家四州

一般認為客家大本營是指“客家四州”:惠州、梅州、贛州、汀州。 [8-9]

客家州府於清代而言是指:惠州府、韶州府、贛州府、汀州府、南安府(虔)、寧都州(虔)、嘉應州(惠)、龍巖州(漳)、南雄州(韶)、連陽州(韶)(合計十州)。

客家州府於宋代而言是指:循州、梅州、汀州、虔州、惠州、韶州、英州、廣州(合計八州)。

在清代十個客家居住的州、府之中,以惠州府、贛州府、汀州府、嘉應州四處為客家大本營,也就是“客家四州”。

人口分佈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40.*.*)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