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藥王山石刻

藥王山石刻豐富多彩,隋至明摩崖造像一處,佛龕二十三個,造像四十五尊。分別屬於隋、唐、五代、宋、金、元、明作品。造像分浮雕、高浮雕及圓雕三種技法。大者高至丈餘,小者矮不盈尺,雕工細膩,線條流暢,形神兼備,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藥王山

藥王山,位於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城東1.5公里處,海拔812米。為藥王孫思邈棲隱故地與紀念場所,自唐迄今號稱名勝。這裡五峰環拱,古柏蒼翠,殿宇軒昂,自有其天然奇境。山上尤以年代久遠、內容豐富的歷史古蹟和珍貴石刻而聞名於世,是中外嚮往的醫史、石刻藝術博物館和朝山聖地。 [1]來歷

藥王山摩崖石刻造像,製作時代自北周唐、宋直至明清。

藥王山摩崖石刻造像,分佈於山之東南隅東西長20多米的崖面上。現存7個洞窟、23個佛龕,共43尊造像。造像技法包括高浮雕、浮雕和圓雕製作時代自北周唐、宋直至明清。石窟造像中以第2號窟的北周彌勒像最為精美,高3.3米。唐代造像11尊,均屬盛唐時期,其中第3號窟第5龕的菩薩像,造型頗佳,屬藥王山造像中的上品。

藥王山石刻豐富多彩,隋至明摩崖造像一處,佛龕二十三個,造像四十五尊。分別屬於隋、唐、五代、宋、金、元、明作品。造像分浮雕、高浮雕及圓雕三種技法。大者高至丈餘,小者矮不盈尺,雕工細膩,線條流暢,形神兼備,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1]

歷史沿革

中國北朝至明代的碑刻、造像及摩崖石雕群。在陝西省耀縣城東2.5公里藥王山上。山因唐代名醫孫思邈隱居於此而得名。藥王山在北朝時始鑿佛教造像,隋唐兩代曾建有寶雲寺,並廣開造像。唐代以後,為孫思邈建祠,存留下一批與孫思邈有關的碑石。將耀縣城內保存的造像碑移置藥王山陳列。藥王山石刻集中在顯化台(又稱北洞、太玄洞)、昇仙台(又稱南庵)2處,包括歷史名碑、造像碑石和摩崖窟龕石刻造像3部分。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歷代名碑共150通。絕大部分是與孫思邈有關的歷代詔告、題記與詩畫等。特別重要的是明刻《千金寶要》和《海上仙方》,兩種均為兩面刻。 《千金寶要》將孫思邈所著《千金方》中的重要部分摘錄下來,共刻4石。 《海上仙方》為1碑,分3部分:第一部分為《枕上記》,第2部分為《養生銘》,第3部分是各種病症單方。這些醫藥治療方法和衛生知識,是孫思邈總結了中國古代醫藥知識和自己一生實踐經驗而匯集的精華,在中國醫學發展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此外,著名者有北周天和五年(570)《法師張僧妙碑》、宋徽宗題《褚慧龍章云篆詩文碑》等,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新發現。

造像碑石包括清末以來在耀縣附近地區出土的北魏至唐代各類造像100餘通,其中著名者如:北魏始光元年(424)《魏文朗造像碑》、太和二十年(496 )《姚伯多兄弟等造像碑》、正光五年(524)《仇臣生造像碑》、北周武成元年(559)《絳阿魯造像碑》、隋開皇十五年(595)《張和仁造像碑》等。這些造像碑有四面、三面、二面、一面不等。龕內浮雕佛、菩薩,龕邊淺雕天王、供養人。碑上多有刻字。銘文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造像碑的雕刻技法、題刻內容、文字書體以及造像中刻繪的人物、服飾、馬飾鞍轡、車輿形制、屋宇建築等,都是研究佛教發展、北方少數民族歷史以及音樂、舞蹈、美術等方面的珍貴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建立了藥王山文物保管所,國家多次撥款對藥王山石刻進行收集、加固和維修,建立了造像碑石陳列館,加固了石刻造像,並用石條砌築了保護牆。

石刻群

藥王山石刻眾多除大量的摩岩造像、摩岩石刻石牌坊動物、植物石刻等文物外北魏到隋唐造像碑和歷代記事碑三百餘通現列舉一些名碑如後。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33.*.*)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