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3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半坡遺址

裝飾品發現很多,計有9類1900多件。以形狀分,有環飾、磺飾、珠飾、墜飾、方形飾、片狀飾和管狀飾等:以功用分,有髮飾、耳飾、頸飾、手飾和腰飾;以材料分,則有陶、石、骨牙、蚌、玉、階殼等,其中以陶製的最多,石製、蚌制的次之,骨、牙制的較少。

動物骨骼

半坡遺址發現的動物骨骼,屬於哺乳動物的有偶蹄類:豬、牛、羊、斑鹿、麝等;食肉類:狗、狐、獾貉和狸;奇蹄類:馬;囓齒類:竹鼠、田鼠;兔形類:兔及短尾兔。另外還有少數魚類及鳥類骨骼。出土的骨路,無論是屬於家畜還是野生動物,都非常破碎,看來都是經人工打碎的。除了鹿角和部妥碎骨可能是作骨器使用外,其他骨似乎都是為了吃肉和吃骨髓而打碎的。

意義

歷史意義

半坡遺址是中國首次大規模揭露的一處保存較好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它是黃河流域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村落遺址。

現實意義

半坡遺址的發掘,首次對一個原始氏族聚落遺址進行大面積揭露,確立了一個新的文化類型,為研究中國黃河流域原始氏族社會的性質、聚落佈局、經濟發展、文化生活等提供了較完整的資料。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歷史和仰韶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博物館

出土文物陳列

半坡博物館陳列展覽面積約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陳列、遺址大廳和輔助陳列三部分。出土文物陳列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組成,兩個陳列室陳列的是從遺址中發掘出來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可分為石器類、骨器類和陶器類。主要展出半坡遺址和姜寨遺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過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藝術品等,包括石斧、石鏟、石刀、刮削器、敲砸器、箭頭、磨盤、紡綸、骨錐、骨刀、骨針、魚鉤、魚插、陶缽、陶盆、陶碗、陶罐、陶甑以及尖底瓶等,此外還有陶哨、人頭、鳥頭、獸頭等藝術品和一些裝飾品,在半坡遺址出土的二十二種刻劃符號也展示在陳列室中。 [8]

從半坡遺址中看到的大量絢麗多彩的陶器,表明這一時期的文化為彩陶文化。其繪畫作品有的豐富生動,有的神秘難測,有的則圖案化,多繪在盆、缽、罐、細頸壺上,繪畫作品多繪在小口器肩,腹和口部,直口器多繪在外壁或口緣外側,大口器多繪於器內壁。多見黑彩,還有少量紅彩。繪畫圖案古樸、簡練,可分三大類:一類為像生性圖案,如張口作吞食狀的魚、悠閒的鹿、搜索食物的蛙等動物紋,還有植物紋。這些像生圖案同史前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形態生動的動植物紋樣是農耕和漁獵生活的反映。第二類為幾何圖案,有三角形,方格紋、編織紋等,這類圖案多在缽、罐、盆、壺類器皿外璧上部,許多缽類器口緣外側繪黑色寬帶紋,部分大口淺腹器皿的彩陶圖案多繪在內壁上,小口器的圖案則繪在口唇和肩腹部,這些部位多是容易看得見的地方,多數圖案清晰,筆劃疏朗,這些幾何圖案中,三角紋是由魚紋圖案變化而來,波折紋則是山或水的寫意。彩陶文化首次是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的,因此半坡遺址是屬於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

遺址大廳

遺址大廳為3000平方米,是原始村落的一部分,其房屋建築早期是半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以坑壁為牆露出地面的一半蓋上了屋頂,這種房屋既低矮又潮濕。到了原始社會晚期,才在地面砌牆,並用木柱支撐屋頂,這種直立的牆體及帶有傾斜的屋面,已形成了後來我國傳統房屋建築的基本模式,這在當時可算是了不起的舉。從遺址中還可以看到一條長300多米、深約5米、寬約6米的大鴻溝;這是護衛村落、不受外來部落的侵犯,防止野獸突然襲擊的防禦工事。遺址中還能見到公共的墓地,有的墓地上放著甕罐,甕罐上邊蓋著陶盆,陶盆中間鑽有一小孔,人死後屍骨放在甕罐中,小孔的作用是讓死者的靈魂進出方便。遺址中還有儲藏物品的地窖和公共倉庫等。這些使用過的窖穴、陶窯、墓葬等先民遺跡,生動而具體地展現了我們祖先開拓史前文明的艱難足跡。

輔助陳列

輔助陳列有第三、第四兩個展室,主要舉辦一些與史前學相關的專題性展覽。這些融知識性、趣味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展覽受到了中外遊客的廣泛稱讚和歡迎。

門票價格

旺季門票價:65元/人。

A.國民教育系列的學生(不含研究生),65歲至70歲老人持證件半價.

B.身高1.2m以下的兒童免票,70歲以上的老年人,現役軍人,殘疾人持證件免票

文物保護

保護措施

2001年5月,舊大廳屋頂朽木產生自燃,並在隨後數天內又陸續在其它部位出現自燃現象。一個月後,半坡博物館便向省文物局呈送了一份《半坡遺址保護大廳改造報告》,申請拆除舊的保護大廳並重建新大廳。當年11月份,國家文物局正式對半坡遺址保護大廳改造作出同意批复。

在遺址大廳重建工作開始之前,為了有效保護半坡遺址不受損壞,2003年3月,文物部門按科學規範的保護程序,對半坡遺址進行了大面積的回填保護。在對遺址進行全面調研後,對坍塌、掉落及嚴重風化部位進行了修補,對全部遺址進行了防黴加固處理,並先後兩次對遺址覆蓋表面用有機矽作了防水處理。

據西安市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的專家介紹,從遺址覆蓋至今,技術人員對遺址進行了跟踪監測保護及雨雪天后的處理工作,分別挖開兩處,對遺址覆蓋土是否滲漏做了觀測評估,發現有少量雨水滲入現象,但都沒有傷及遺址。 [9]

2006年,填土清理完成,半坡遺址重新開放。

保護意義

半坡遺址保護性回填和回填土清理在全國史前遺址中是首次實施。對與觀眾闊別3年的遺址重新清理,富有探索性,同時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為將來的遺址保護積累了經驗,對土遺址保護有著重大意義。


上一頁 3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33.*.*)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