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城子崖遺址

城子崖遺址,位於濟南市章丘龍山鎮龍山村東北,鉅野河東岸、膠濟鐵路的北側。因1930年首先在這裡發現了著名的龍山文化,發掘工作對中國史前考古與古史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享有中國考古聖地之譽,聞名遐邇。 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簡介

中國黃河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位於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東武源河東岸。面積2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3∼6米。 1928年由吳金鼎發現。 1930∼1931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山東省教育廳聯合發掘,李濟、傅斯年、梁思永等7人編著了考古報告集《城子崖》。城子崖遺址屬山東歷城龍山鎮的黑陶文化遺址,也是中國學者發現並且發掘得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最初以磨光黑陶為主要特徵,一度稱“黑陶文化”,後考古學界將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現稱山東龍山文化。有的學者則稱之為城子崖類型,作為龍山文化的地方類型之一等。龍山文化是黃河下游地區直接承襲大汶口文化發展起來的古文化之一,它的發掘對研究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子崖遺址內涵包括龍山文化、岳石文化等遺存及部分商代遺物。龍山文化的陶器多素面、磨光黑灰陶,器表常飾弦紋、壓劃紋,流行盲鼻和橫向寬鋬。代表器型有白衣黃(紅)陶粗頸袋足鬶、素面肥袋足甗、素面筒腹袋足鬲、扁三角形足或烏首形足的各式鼎及扁足盆、高圈足盤、直腹寬鋬筒形杯等。石器多磨製,有斧、鏟、鐮、半月形穿孔石刀、鏃等。骨角器有錐、針、笄、鏃、魚叉等,還有穿孔蚌刀和帶齒蚌鐮。此外首次發現由牛和鹿等肩胛骨修治的卜骨。在遺址周圍還發現版築夯土城址,南北長約450米,東西寬約390米,牆基寬約10米。 《城子崖》的編著者確認是龍山文化遺存。有的學者對此曾有異議。近年來,在中國龍山文化時代已發現多座城堡遺跡。從其規模和建築技術等方面分析,城子崖城址屬龍山文化晚期階段是可能的。

1963∼1964年,山東省文化主管部門劃定遺址的二級台地東西200米,南北350米為重點保護區,樹立了標誌,建立了保護組織。 1989年冬至1990年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點勘探了遺址的西部,發現有龍山文化時期和岳石文化時期的遺址遺跡。這一發現為研究中國古城史增添了新的資料。

發現與發掘

吳金鼎,山東安丘人,1901年出生,齊魯大學畢業,畢業後留校工作,1927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國學研究

院學習,師從李濟。 1928年4月,吳金鼎作為國立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的研究生,來山東調查平陵故城,住在濟南齊魯大學。他先抵龍山鎮,在自龍山鎮東去平陵城途中,發現了城子崖遺址。翌年7月至10月,吳金鼎對城子崖及周圍地區共進行了四次調查,先後在城子崖採集到陶片、骨笄和磨光石斧,陶片中有磨光黑陶片,他稱作“油光黑陶片”,以前沒有見過,他認為是處重要的新石器文化遺址。

1930年,蔣、閻、馮中原大戰爆發,殷墟的發掘無法進行,發掘工作就轉向了山東。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決定先對城子崖遺址進行發掘。 1930年秋,中研院和山東國民政府共同組成山東古蹟研究會,由中研院史語所所長傅斯年任主任委員,史語所考古組主任李濟任田野工作主任,省方委員王獻唐任秘書。同年11月進行了發掘,翌年10月再次發掘,歷時共51天,共開探溝約90條,合計發掘面積1900餘平方米。中間梁思永由美國回國,參加了1931年的發掘,在發掘中初步運用了考古地層學原理,在中國考古學上最早繪製了地層圖。

求仁得仁,城子崖發掘果然發現了和彩陶文化截然不同的黑陶文化,不久即以其所在地龍山鎮命名為龍山文化。一些跡象表明,它代表著一種文化體系,有些器物如卜骨、版築夯土等,可以和殷墟文化作比較。這使他們感到,在東方春秋戰國時期的齊、魯地區,發展著構成中國最早期歷史文化的“最要緊的成分”。他們認為,如果能查明城子崖黑陶文化的發展脈絡和範圍,“中國黎明期的歷史就可解決一半了”。至今來看​​這些說法,竟也未離大譜。

城子崖發掘,是中國國家學術機構、中國考古學者首次對史前遺址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大規模發掘,也是中國考古學最早的比較科學的發掘,發掘後期運用了考古地層學原理,區分了不同的土色土質,繪製了地層圖;把該遺址的文化堆積區分為黑陶文化和灰陶文化兩期;發現了黑陶文化期和灰陶文化期兩座城址;發現了黑陶文化和灰陶文化的卜骨;1934年出版了中國考古學的第一部田野考古專刊《城子崖——山東省歷城縣龍山鎮新石器時代遺址》。總之,城子崖發掘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展鋪墊了重要的基石,動搖了中國文化西來說,城子崖遺址因此獲得“中國考古聖地”的殊榮。

考古新突破

城子崖發掘畢竟是在中國考古學幼年時期的一次發掘,這次發掘距考古學的誕生只有10年,當時的考古學水平尤其是田野考古學水平還很低,認“土”、識別遺跡、分析釋讀地層現象的技能還很薄弱。而作為考古發掘基礎的方法論考古地層學,僅僅在這次發掘的後段開始對其原理有所運用,遠未成熟,城子崖發掘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問題。所以人們懷疑城子崖黑陶文化城未必是龍山文化城,謹慎的考古學者都避而不談,成為考古學的一大懸案。 1980年春,山東省博物館館長任迪善提出舉辦城子崖發掘50週年紀念活動,但當時沒有籌備。 1989年,城子崖發掘即將迎來60週年,將滿一甲子,這時我已擔任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多年,深感有責任在民族傳統上的吉祥日期召開一次學術討論會,以紀念城子崖發掘和龍山文化發現60週年。也正是我們對城子崖進行的再次發掘,解釋了考古學界一直避而不談的疑問。

1991年,城子崖考古新成果榮獲1990年度和“七五”雙十大考古發現。 1994年,城子崖探掘獲國家文物局首屆優秀田野考古獎二等獎(一等獎空缺)。

1991年金秋,在泉城濟南召開了紀念城子崖遺址發掘60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宿白、石興邦、徐萃芳、嚴文明、黃景略、黃盛璋、管東貴、秋山進午等中國內地和香港以及日本、美國的著名考古學家和專家學者70餘人歡聚一堂,緬懷中國第一代考古學家的艱苦創業和功績,回顧總結龍山文化研究的發展歷程與成就,考察了城子崖遺址、考古現場、考古標本及臨淄考古中心與齊故城遺址,圍繞城子崖考古新成果、山東史前考古、全國龍山時代與中國文明起源等課題,各抒己見,熱烈爭鳴,收到了交流學術、促進學術研究的良好效果。這是山東文物考古界的首次國際學術討論會,也是全國考古界的一次盛會。紀念會後出版的文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龍山文化發現後半個多世紀以來工作進展的廣度、深度,所取得的巨大成績和達到的研究水平。

影響和意義

城子崖遺址是龍山文化命名地,也是中國史前城址的首次發現。它的發掘,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由此揭示出來的龍山文化,對於認識和研究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城子崖遺址博物館

城子崖遺址博物館位於章丘市龍山鎮政府西1公里處,1994年,濟南、章丘共投資600多萬元興建建築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著名古建築專家揚洪勳設計,為全國唯一的一座土堡式建築,仿照原始社會土城之建築風格。遠遠望去,門廳上方,周谷城先生題寫的“城子崖遺址博物館”8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在陽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輝。步入館內有三個展廳。第一展廳突出陳列了龍山西河遺址出土的文物,以紅陶器為主,距今約8000多年。

1928年,中國第一代考古學者吳金鼎先生,在城子崖發現了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於1930年、1931年進行了首次發掘,並定名為“龍山文化”。城子崖遺址成為龍山文化的命名遺址,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0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發現城子崖遺址存在三個不同時期的文化城,其城圈重疊的事實說明,城子崖在古代一直是築城立國的理想之地。

景點地址:章丘市龍山鎮政府西1公里處

景點門票:10

優惠價:¥8

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分佈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製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製陶史上的鼎峰時期。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斷層上,發掘出了與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帶黑色光澤的陶片。這引起了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專家的高度重視。在此之後,考古學家們先後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於是把這種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自龍山遺址發現以來,考古學家分別在河南、陝西、山西、湖北等地發現了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盡相同,所以又分別命名為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類型龍山文化,通稱之為龍山時代文化。這一時期文化的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城址的發現。如在山東地區,除城子崖龍山城址之外,還有壽光邊線王城址,陽谷、東阿、茌平三縣發現的八座城址,臨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則發現有淮陽平糧台城址、登封王城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輝縣孟莊城址等。龍山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個時期陝西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快輪製陶技術比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大部份龍山文化遺址,分佈在山東半島;而陝西、山西、河南、 河北、遼東半島、江蘇、湖北等地區,也有類似遺址的發現。這個文化以許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殼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龍山文化除陶器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們以農業為主而兼營狩獵、打魚、蓄養牲畜。已有骨卜的習慣。且可能已經出現了銅氣。歷史上夏、商、週的文化淵源,都可能與龍山文化有相當的聯繫。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224.*.*)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