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鄭韓故城

春秋戰國時代鄭國與韓國的國都遺址,位於河南省新鄭市市區周圍,出土了大量文物與建築遺址。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

詩詞題詠

沁園春·鄭韓故城[1]

李鐵城迤邐蜿蜒,千載牆垣,傲然碧空。

乃軒轅故里,文人祖地;鄭伯舊土,韓國都城。

孔聖傳聞,漁夫佳話,子產仁懷享盛名。

更喜見,春暮三月,溱洧詩聲。

年年戰馬嘶風。唯凌弱逞強苦爭雄。

嘆干戈擾攘,烽升鼓震;興亡續繼,雨血風腥。

大浪淘沙,戰聲已逝,終見神州享太平。

二月二,遇軒轅生日,萬眾歡騰。

名詞解釋

詳細介紹

研究價值

1997年,中行鄭國祭祀遺址發掘出土348件青銅禮樂器和45座殉馬坑,震驚世人,榮獲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鄭韓故城的佈局體現了當時東周列國都城的典型模式,交通便利,商業發達,是當時天下名都;是目前世界上同一時期保存最完整、城牆最高、面積最大的古城。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入二十世紀全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第一碑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碑?這一考古學界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終於有了定論:河南省新鄭市的鄭韓故城出土的"無字碑",為"中華第一碑"。

"中華第一碑"整體呈圭形,像匕首一樣尖尖的,上半身一邊一個耳朵,下半部中間有一穿孔,質地是灰色沙岩,正反兩面上部都磨得光光的。它全長3.25米,寬0.45米,厚0.25米。

據考古工作者介紹,這通古碑是於1997年8月在新鄭市區鄭韓故城宮殿區內發現的。當時他們在這裡開了10x10米的探方29個,大小深溝21條,發掘面積3238平方米,發現了古代墓葬、儲水井、下水道、宮殿、道路等文物遺跡,並在一處古代宮殿的夯土層發現了一通"無字碑"。 "無字碑"的發現,立即在歷史學界、考古學界引起了巨大轟動。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俞偉超、李伯謙、安金槐等親臨現場進​​行鑑定。但由於碑上沒有刻字,專家們各抒己見,爭論不休。

我國有關專家和學者對"無字碑"進行了大量考證研究,他們從石碑的形制、現場發現的祭品、青銅壺,結合"禮記"、"儀禮"等古代文獻關於太廟大碑的記載判斷,此碑應是戰國時期韓國太廟所立之碑,這比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漢代石碑要早數百年。因此,絕大多數專家學者對此碑認識基本一致,認為入這通"無字碑"就是"中華第一碑"。

河南省一些考古學家、旅遊專家認為,"中華第一碑"的發現,必將像"中華第一龍"在河南發現一樣,給河南旅遊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巨大推動力。

製陶遺址

鄭韓故城是春秋時期鄭國和戰國時期韓國先後建都的都城遺存,位於新鄭市城關附近的雙洎河與黃水河交匯處,東西長約5000米,南北寬約4500米,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裡的古城牆也是世界上同期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垣之一。

這次發現的大型製陶遺址位於新鄭市東北部一處殘缺的鄭韓古城牆內側,沿城呈西北-東南走向,遺址自西向東分為生活區、作坊區和燒造區三個區域,規模龐大,佔地面積達數万平方米。

據文物考古工作者介紹,遺址全貌已經探清,並配合基建發掘了3000多平方米。從挖掘情況看,這裡很可能是考古工作者尋找已久的韓國官方製陶遺址。專家判斷,附近還應當有成品區和廢品區。

這處屬戰國晚期至西漢初期的大型製陶遺址,距今約2300年。由於地理位置偏僻,整個遺址保存的相當完好。在燒造區內,3個大型燒窯深埋於地下,窯穴最深的達3米多。

燒窯

考古人員介紹說,這三個燒窯形態各異,互不相同,應當是分屬於不同時期的。在陶製的井口周圍,還出土了陶製的完備排水系統。陶製的管道排列整齊,縱橫交錯,其中主管道是方型,分管道是圓型。每隔一段,方型主管道上就設有明渠。專家說,這是古人為了清理污物方便而設的,作用類似於窨井。

據了解,陶製品在古代是日常生活必需品,關係著國計民生,對考古研究極具價值。該遺址的發現,對於研究戰國後期和西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人民生活意義重大。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31.*.*)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