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許烺光

許烺光(Francis LK Hsu, 1909-1999),行為科學家,心理人類學創始人之一,第62屆(1977-1978)美國人類學會主席。繼韋伯、湯恩比之後,少數能夠在大規模文明社會研究比較中,立下一家之言的大師。心理人類學主要創始人,對文化與人格研究的方法論進行了更新與換代,將大規模文明社會研究的知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其理論對於本土心理學的發展、心理文化學的產生,具有深刻的影響。提供了非西方世界的、對人類行為研究的視角,對行為科學研究,有重大參考價值。許老簡介

生平

1909年10月28日生於遼寧莊河。 1923年入南開中學。

1933年上海滬江大學社會系畢業,同年入輔仁大學研究所,後輟學在北京協和醫院從事社會工作。

1937年考取中英庚子賠款獎學金,赴英國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就讀人類學,師從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

1941年取得博士學位,受費孝通邀請返國任教。 1943年林頓(Ralph Linton)邀請赴美訪問,前後擔任哥倫比亞大學講師(1944-1945)、康乃爾大學代理助理教授(1945-1947)。

1947年受聘為西北大學正式助理教授,十年後升為教授,並且擔任人類學系主任二十年(1957-1976)。

1978年西北大學退休,隨即被舊金山大學聘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並且擔任夏威夷大學東西方研究中心(East-West Center)資深研究員。

1982年再度退休,不過仍堅持從事講演以及學術工作。 1986年心肌梗塞,還持續論文寫作,後又兩次中風,不得不停止學術研究。

1999年12月15日病逝於舊金山,享年91歲。

成就意義

心理人類學主要創始人,對文化與人格研究的方法論進行了更新與換代,將大規模文明社會研究的知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其理論對於本土心理學的發展、心理文化學的產生,具有深刻的影響。提供了非西方世界的、對人類行為研究的視角,對行為科學研究,有重大參考價值。

研究歷程

許氏是多產又充滿精力的學者。在研究視角上,他強調社會與文化因素對人類心理的影響,創立了心理人類學這一門學科;堅持以“比較分析法”(comparative approach)從事大規模文明社會研究。他最早以中國與美國為研究對象,後來又陸續加了入了印度與日本兩個社會,曾花了大量時間在昆明(1941-1942、1942-1943)、夏威夷(1949-1950、1970-1971 )、印度(1955-1957)、日本(1964-1965)等地從事田野調查。得到洛克斐勒基金會、溫納格倫基金會、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卡內基基金會等資助,從事學術研究。

職務與榮譽

第62屆(1977-1978)

美國人類學會主席

西北大學榮譽教授

第12屆(1978)中央研究院院士

擔任《家庭比較研究期刊》(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副編輯

《社會精神學刊》(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國際理事會顧問

其他

主要著作

全為英文寫作,以下為中文翻譯,以台灣南天書局出版的許烺光著作集為準:《中國人與美國人》、《宗族、種姓與社團》、《家元:日本的真髓》、《徹底個人主義的省思》、《祖蔭下:中國鄉村的親屬、人格與社會流動》、《驅逐搗蛋者──魔法.科學與文化》、《文化人類學新論》、《美國夢的挑戰》、《邊緣人》等,並且主編了《心理人類學:對文化與人格的探索》、《文化與人格的面向》、 《親屬關係與文化》、《中國的新社會結構》、《文化與自我》、《移山:中國文化變遷》等書,另有論文130餘篇。 [1]

著作列表

以下論文篇名與期刊名皆為翻譯,以原文為準

1934年左右翻譯《天文學淺論》(AstronomyinaNutshell)與《地震學》(TheStudyofEarthquakes)。前者由上海商務出版,後者譯稿毀於戰火中。

1939《警方協助北平精神病個案簡報》,刊載於《中國精神病中的社會心理研究》一書,該書由李曼編撰,北京協和醫院精神科出版。

1940《中國新社會精神》見1942年9月出版之《亞洲》一書,頁506─509。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29.*.*)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