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群體內聚力

簡介

社會群體的特徵之一。指群體對其成員、群體內成員彼此之間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可以說這個群體是具有內聚力的群體。

影響因素

影響內聚力強弱的主要因素有:①工作任務的目標結構。群體成員的任務如果互不相關,就會削弱群體內聚力;相反,把個人與群體的任務目標結合起來,就會增強群體的內聚力。 ②群體的領導方式。不同的領導方式對群體內聚力有不同的影響。 K.萊溫等人於1939年進行的實驗比較了“民主”、“專制”和“放任”三種領導方式下各實驗組的效率和群體氣氛。結果發現,採用“民主”領導方式的組比其他組成員之間更友愛,思想更活躍。群體的內聚力也更強。 ③群體內部的獎勵方式。不同的獎勵方式對群體成員的情感和期望有不同的影響。採用個人與群體相結合的獎勵方式有利於增強群體內聚力。 ④群體內人際關係。良好的人際關係會產生較大的吸引力,而緊張的人際關係會削弱這種吸引力。 ⑤外界影響。研究表明,外來的威脅和同周圍其他的群體競爭會增強群體成員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也會增強群體的內聚力。 ⑥群體成員的個性特徵,以及群體規模等。特徵

具有強內聚力的群體特徵為:①領導與其成員之間的關係比較協調;②成員參與共同活動;③成員之間經常溝通;④經常給予群體內其他成員以肯定評價;⑤成員滿意度高;⑥成員的士氣高昂。

群體內聚力與群體工作效率明顯相關,一般地說,內聚力強的群體工作效率也高。美國社會心理學家S.沙赫特等人的研究證明,群體內聚力越強,其成員就越遵循群體的目標和規範。如果群體傾向於努力工作,爭取高效率,那麼內聚力強的群體工作效率就會高;如群體內聚力強,但群體卻傾向於限制工作效率,群體就會降低工作效率。群體的傾向和規範是決定群體內聚力與工作效率之間關係的中介因素。美國社會心理學家JL莫雷諾採用社會測量法測量群體內聚力,並用公式表示式中МC為相互選擇的次數;N為可供相互選擇的總數。群體內聚力指數等於群體成員之間相互選擇的次數與群體中可供相互選擇的總數之比。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29.*.*)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