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蛋民

簡介

蛋家人,清光緒《崖州志》稱為蛋民。 "蛋民,世居大蛋港、保平港、望樓港瀕海諸處。男女罕事農桑,惟輯麻為網罟,以魚為生。子孫世守其業,稅辦漁課。間亦有置產耕種者。婦女則兼織紡為業。 "    蛋民即水上居民,因像浮於飽和鹽溶液之上的雞蛋,長年累月浮於海上,故得名為蛋民。蛋民據人類學家考察分析,證實不屬於一個獨立民族,而是我國沿海地區水上居民的一個統稱,屬於漢族。世居三亞市。蛋民祖籍多為陽江、番禺、順德、南海等縣的水上人家。蛋民沒有統一的語言,有部分蛋民仍保留原祖籍的語言(如三亞市的南海地區、海棠地區、昌江縣海尾地區、陵水縣新村港等地區粵語仍通行),大部分地區已沒有獨立祖籍語言(如保平港、望樓港等地區),語言多與當地居民同化。宗教信仰

蛋民因祖籍是漢族,風俗習慣與當地漢族相同,宗教信仰為佛教,但也有其特點,他們更信奉龍皇;如三亞港的媽祖廟、保平港(即港西灣)的五龍公廟,蛋民初一、十五都給它上香。非備豬、羊奠祀不可,讓神明保佑他們安全、幸福。因陵谷變遷,滄海桑田,海南島南部除少部分蛋民仍留在原居地繼續謀生之外,大部分蛋民遷移到三亞港、紅沙港、海棠港、(即后海港、海尾港) 、新村港等地謀生。職業仍"以魚為生"。

服飾

蛋民的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舊時以唐裝為主,現在隨時代變遷,以時裝為主。蛋民喜歡的首飾與漢族基本相同,但更偏愛於玉器。玉為濕潤而有光澤的美石,是潔白美好的象徵。蛋家姑娘偏愛的是碧玉和翡翠。以碧玉或翡翠雕成直徑為2厘米左右大小的單孔圓環,然後配上3克左右的細金鍊作為別具一格的耳墜。蛋家姑娘都愛打"腦髻",金光閃閃的細鏈條耳墜別在雙耳上方,耳朵下方懸吊著綠光閃耀的碧玉式翡翠環。它給颯爽英姿的蛋家姑娘增添了媚人的光彩,它像徵著純潔、美好、富有、幸福、吉祥如意。蛋家姑娘裝飾除偏愛碧玉翡翠之外,所戴竹笠很講究。他們一般很喜歡3項上直徑為10厘米、高8厘米,下半部為直徑40厘米、高為4厘米的筒式竹笠、這種竹笠做工考究,紡織目細,外部要刷上一層金黃色的海棠油。這層油金光閃閃,既是竹笠的保護層,又增加了一分光彩。笠帶則為蛋家姑娘的傑作。以紅、橙、黃、白、紫、藍、黑等膠絲配上閃閃發亮的貝類小珠編織成寬約戴厘米左右的彩色笠帶。帶上這精工製作的竹笠和美麗的彩帶,在驕陽下,使你感到更舒暢,顯得更美麗。蛋家姑娘勤勞、善良、美麗、聰明、賢慧。舊時,當他們的兄長、丈夫出海打魚時,她們就默默地為他們祈禱。出遠海遲遲未歸時,她們就上媽祖廟、五龍公廟為他們祈禱神靈保護……

蛋民的來歷

分佈

蛋民,又稱蜒人、龍戶,是解放前我國居住在水上的兄弟民族,分佈在我國東南部的沿海各省,如廣西、廣東、海南、福建、浙江等。他們一直是被壓迫者和被剝削者:只准在水上生活,不准在陸上定居,不准讀書、識字、應考、做官,不准與漢人通婚等。曾有人寫詩詠日:“世世舟為宅,年年竹作簰。浮沉波浪裡,生活海天涯。蛇祭全家富,龍居辦穴乖。還攜蠔與木,知爾是同儕。” (廣西《桂平縣志》引林有席《諸蠻風土詩•詠蜒戶》)

職業

蛋民按所從事的職業不同,大致有三類:“以舟為室,視水為陸,浮生江海者蜒也。欽之蜒有三:一為魚蜒,善舉網垂綸;二為蠔蜒,善沒水取蠔;三為木蜒,善伐木取材。”(《嶺外代答》卷三)蛋民有五姓:“麥、濮、吳、蘇、何。”(嘉靖《南寧府志》 )

歷史

關於蛋民的來歷,無確切史籍可考,一般認為是:“秦時屠睢將五軍臨粵,肆行殘暴,粵人不服。多逃入叢薄中,與魚鱉同處。蜒,即叢薄中之遺民也,世以舟為居,無土著,不事耕織,惟捕魚及裝載為業,善泅水。”(《粵中見聞錄》)查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西北,斥逐匈奴。”三十四年(前213年) ,“適治獄吏不直者,築長城及南越地。”(《史記•始皇本紀》)秦始皇通五嶺,當在此兩年。越(粵)人受到秦兵的壓迫而逃入水中居住,當在此時,算來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如果這些記載可靠的話,蛋民的祖先即是秦時的粵(越)民中逃入水中的那部分,因長期以捕魚、船運為業,代代相傳,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水上生活習俗,因而與陸上土著的生活習俗迥然有別,成為社會上的最低賤階層。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37.*.*)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