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觀世音: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觀世音是鳩摩羅什的舊譯,玄奘新譯為觀自在,中國每略稱為觀音。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觀世音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係。他是西方三聖中的一尊,[1]也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而且還有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2]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 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而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 [3]

在佛教的眾多菩薩中,觀世音菩薩也最為民間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國的江、浙、閩、廣、台灣,[4]以及南洋華僑間,觀音信仰極為普及,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島,自古以來也​​一直被視為觀世音菩薩應化的道場。

出典

大乘經藏

中國多用觀世音來稱這位大菩薩,主要是因為《法華經普門品》的盛行,我國通行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普門品的盛行,最早是五胡亂華時代的北涼國主沮渠蒙遜害了一場大病,正在群醫束手,百藥罔效之際,來自印度的曇無讖,勸他誠誦普門品。沮渠蒙遜遵照指示去做,真的使他不藥而愈。因此國主在國內廣弘普門品。 《普門品》宣說,如果眾生在受苦之時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觀世音菩薩就能讓其得到解脫。 [5]

《悲華經》敘述阿彌陀佛過去生中曾為轉輪王無諍念,他有一千個兒子,長子名不眴,他出家在寶藏佛前發願說,若有眾生遭受種種苦惱恐怖,如果他能夠憶念我,稱念我的名號,即為其免除如此種種痛苦煩惱。寶藏佛即為他授記並命名觀世音。 [6]

不空三藏所譯出的密教《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經》中認為無量壽佛(阿彌陀佛的另一名稱),又名“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 、“觀自在王如來”,在西方清淨佛土中,他即現佛身。但在五濁惡世中,他即以觀自在菩薩的形像出現。

《大悲心陀羅尼經》載,觀世音菩薩亦稱觀世音自在、捻索、千光眼,具有不可思議的威神力,於過去無量劫中已然成佛,名為正法明如來。然以大悲願力,以菩薩行廣度眾生。 [7-8]

民間杜撰

正因為觀音普遍地受到廣大眾生的歡迎,中國民間,也就出現了以觀音菩薩為題而寫的小說,最有名的便是一部《觀音得道》又名《大香山》的傳奇小說。這部小說的內容是,有一位妙莊王,生了三位公主,大公主愛文才,招了一個文駙馬,二公主愛武才,招了一個武駙馬,三公主妙善愛修行學佛,仁孝貞潔,慈悲愛物,捨己為人,後來在大香山成了正果。而這個故事並不被觀音感通錄等佛教典籍所記載。所以被認為是杜撰而不能信以為真。妙善的傳說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道宣律師的《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其中提到他曾經聽說觀音過去是妙善公主。 [9]《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第十三,完整記載了這一傳說。 [10]

尊號義釋

觀世音菩薩(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11]兩種最為通用的譯法是: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觀世音,是鳩摩羅什的舊譯,[12]玄奘新譯為觀自在,這是同一梵語的不同傳譯。中國每略稱為觀音。 [13-15]

觀世音

自修義:觀世音,是《楞嚴經》卷六所說這位菩薩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自聞耳根中能聞的聞性,由此達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的境地。佛教認為,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別聲音,受外境例如讚歎或誹謗所動,所以生起煩惱並促成惡業,從而受輪轉生死的苦報。而觀察分析世間音聲的虛妄不實,能不受所動,達到“如如不動”大解脫境。 《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自述了得名的原因,他說自己正是因為達到了“觀世音”的修行境界,被當時的如來所讚歎並賜名“觀世音”。 [16]

度他義:觀世音,指的是這位菩薩能觀察世間眾生的心聲並救拔其苦。 《法華經普門品》說,凡有眾生,若在苦惱之時,只要聽說有一位觀世音菩薩,而專心虔誠地稱念觀音聖號,觀音菩薩便會立即聽到每一眾生的音聲而同時予以救濟,所以叫做觀世音。 [5]《悲華經》中說,寶藏佛正是因為他有這樣的功德,所以賜名為“觀世音”。 [17]

觀自在

特指:Avalokiteśvara,玄奘認為含“觀照縱任”之意,即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 Avalokita為“觀”,iśvara為“自在”,意為眾生所見之主,所以玄奘譯為觀自在菩薩,可見於《般若心經》。 [18]民國佛門泰斗太虛大師認為,正是因為菩薩有般若的智慧,洞徹世間的本質而達到“觀自在"境地,所以才能具備救苦救難的大慈悲精神。[19]

泛指:除了觀世音菩薩,凡是達到”觀自在“功德的菩薩都能依此命名,所以“觀自在菩薩”(Avalokiteśvara)被認為並非特指補怛落迦的觀世音菩薩。大乘佛教的菩薩名號是根據其功德來安立的,比如《華嚴經》中便出現若干同名同號的菩薩。印順法師依此認為,誰有”觀自在“的功德,誰就可以名為”觀自在“。 [20]

觀音道場

佛典依據

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輔弼,所以他的根本道場,是西方極樂世界。 《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說,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位居補處的大菩薩;[21]《悲華經》也說,觀世音菩薩在阿彌陀佛入滅後繼承佛位;《悲華經》也說,觀世音菩薩在阿彌陀佛入滅後繼承佛位。 《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世音受記經》等也說,觀世音菩薩常住極樂世界,師承並輔助阿彌陀佛。 《觀無量壽經》說,觀音菩薩寶冠戴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等諸聖眾共同迎接眾生到極樂世界。

南印度落伽山:補怛洛伽山。梵文:Potalaka,又譯布怛落迦山、普陀洛迦山,簡稱為普陀山,義淨譯名海島山,或小白華山,又名光明山。在此娑婆世界,南印度海邊普陀落伽山,是觀世音菩薩的古道場,《華嚴經》說,光明山(Potalaka)有菩薩叫觀世音。 [22-23]《華嚴經探玄記》說,光明山在南印度南邊,山上的花草樹木常有光明,是觀世音菩薩大悲光明的示現。 [24]《千手經》提到釋迦牟尼佛曾在補陀落山,而此地是觀世音菩薩道場。 [25]《大唐西域記》說,觀自在菩薩居住在環境危險的布呾洛迦山(Potalaka),而有人不顧危險前往求見菩薩。 [26]

世間流傳

浙江普陀山:浙江定海的普陀山,本名梅岑,受《華嚴經》補怛洛迦的影響,改名為“普陀山”。古時我國與日本、高麗、新羅等諸國來往,多以為此島為轉站等候候風信揚帆。到了五代的後梁貞明二年(916),距今1052年之時,有位日本僧人名慧鍔,來華求法,請到一尊觀音像,想帶返日本供養,誰知他坐船經過舟山群島,卻被狂風惡浪阻住了歸程,傳說當時的海面伸出了許多鐵蓮華,船不能前航,被迫將聖像請上了一個小島,築了一所茅蓬來供養。觀世音菩薩與此島有緣,朝拜的人日漸多了起來,終更名為普陀山,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27]

西藏普陀宮:西藏拉薩的“普陀宮”(即布達拉宮),也被視為觀音化身處。布達拉之得名,同普陀山得名一樣,由梵文的補怛洛迦而來。 “布達拉”或譯“普陀珞珈”,為梵文Potalaka的音譯,意為”佛教聖地“。

無剎不現身

觀世音菩薩,也被認為並沒有固定道場。大乘經典提到,觀世音菩薩到處尋聲救苦,現身的地方無處不在。著名的《普門品》說他”無剎不現身“。因為沒有觀世音菩薩不能示現的地方,所以他沒有固定道場。又因為觀世音菩薩能聞聲救苦,到處行慈運悲,所以觀世音菩薩乃是慈心做道場。這裡的'道場"被上升為精神或心性行持的層面。

大乘佛教宣說,哪裡有虔誠的觀音信仰,哪裡有觀世音菩薩的廣大慈悲,哪裡就是觀音道場。凡是行觀世音菩薩大悲精神的眾生,那麼這種精神所在之處便具備“觀音道場”的理念本質。太虛大師認為,凡是大慈悲精神存在的地方,無論是現實的地方還是心性之地,皆被認為是觀世音菩薩所在之處。 [28]觀世音菩薩,被大乘佛教認為是無所住且無所不在的。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38.*.*)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