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倫理:社會行為規範

所謂倫理,就是指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相互關係時應遵循的道理和準則。是指一系列指導行為的觀念,是從概念角度上對道德現象的哲學思考。它不僅包含著對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之間關係處理中的行為規範,而且也深刻地蘊涵著依照一定原則來規範行為的深刻道理。是指做人的道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是指人際之間符合某種道德標準的行為準則。

倫理的定義

定義1. 英國《韋氏大辭典》對於倫理的定義是:一門探討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以及討論道德責任與義務的學科.倫理一詞在中國最早見於《樂紀》:樂者,通倫理者也

定義2. 倫理一般是指一系列指導行為的觀念,是從概念角度上對道德現象的哲學思考.它不僅包含著對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之間關係處理中的行為規範,而且也深刻地蘊涵著依照一定原則來規範行為的深刻道理定義3. 所謂倫理是指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人們與社會、國家的關係和行為的秩序規範.任何持續影響全社會的團體行為或專業行為都有其內在特殊的倫理的要求.企業作為獨立法人有其特定的生產經營行為也有企業倫理的要求

定義4. 倫理是指人們心目中認可社會行為規範.倫理也是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行調,只是它調整的範圍包括整個社會的範疇.管理與倫理有很強的內在聯繫和相關性.一方面,管理活動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種形式,當然不開倫理的規範作用

定義5. 倫理是指人與人相處的各種道德準則.生態倫理是倫理道德體系的一個分支是人們在對一種環境價值觀念認同的基礎上維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要求

倫理問題的探討

自然法則倫理是一種自然法則,是有關人類關係(尤其以姻親關係為重心)的自然法則。這個概念也是與道德及法律的絕對分界線。道德是人類對於人類關係和行為的柔性規定,這種柔性規定是以倫理為大致範本,但又不同於倫理這種自然法則,甚至經常與倫理相悖。法律則是人類對於人類關係和行為的剛性規定,這種剛性規定是以法理為基礎原則的,法理與倫理的關係則比道德與倫理的關係更遠,也因此人們對於法理的爭議更大— —長期自然法則與短期自然法則的衝突在法理上沖突最甚。

倫理確實沒有什麼深刻而完整的了解,好像“倫理”二字與“道德”二字一起出現的次數比較多。關於“道德”,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那意思無非是說,“道”並非指的是一條具體的道路,而是一個抽像出來的概念,譬如幾何學上的“點,線,面”的概念,物理學上的“質點”的概念。那麼“道德”,就是指走路的德行,類似於約定俗成的交通秩序,引申為人在社會上為人處世的規則。那麼倫理與道德在內涵上是有一些共通之處的。倫:次序之謂也,​​“倫理”似乎便是指長幼尊卑的道理,比如中國有“天地君親師”的古訓。倫理與道德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調節社會成員之間相互關係的規則的作用。規則是為現實的存在不被破壞服務的,它本身並不倡導創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創新,而規則與創新的矛盾無一不是以創新的成功和規則的被打破之後形成新的規則而結束的,可以說形成了一種社會的“微擾”機制。

但是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僅拿其所起的作用來定義一個詞是不充分的。況且“倫理”與“道德”似乎也是有著許多不同的。

規範的變化除了“道德”所針對的客體遠較“倫理”所針對的客體寬泛之外,二者還有許多其他不同。比如“道德”是隨著社會所處的階段乃至文化環境的不同而有著不同規範的。舉三個例子:其一,在古代氏族部落裡,財產是共有的,保留私有財產是不道德的,而拿走其他部落成員剛剛用過的工具也沒有什麼不道德。而在法律認可私有財產的現代社會,保留私有財產不再是不道德的,而拿走他人的工具則要徵求他人的意見。其二,在中國,問別人的年齡和薪水是很正常的,似乎還隱隱有點人文主義關懷的味道;而在西方某些國家,打聽年齡和薪水是不太道德的。其三:同性戀一般被認為是不道德的,而現在某些國家已通過法律承認其合法存在,似乎同性戀也在逐步擺脫其不道德的地位(此處似乎有些問題,法律並不等同於道德) 。

而“倫理”則似乎是有些不隨時間和空間漂移的東西在裡面。比如傳說中伏羲和女媧是兄妹通婚,雖說太古洪荒年代,兄妹通婚沒有太多道德非議,但終究是違背倫理的,在這裡倫理似乎涉及到近親結婚導致後代基因缺陷機率增大的問題。顯然,以這樣一個不完善的概念是無法說服並阻止人類進行諸如克隆人體和乾細胞研究這樣的科學實驗的。這些實驗,甚至可以廣泛地說,一切科學研究都像潘多拉的盒子,我們所認識的世界的邊緣就是由這些盒子組成的。在打開之前,是無法預言一個盒子比另一個盒子更危險的。盒子被打開了,飛出的是什麼永遠既無法預料,也無法收回。況且,面對著科學工作者這一好奇心最強的群體,不被打開簡直比不讓兒童打開糖果盒都難。

對於克隆人的指斥來自社會的許多方面,說法也是多種多樣。各種反對意見大致可歸於兩類:一類是堅持尊重生命,保持人的尊嚴論點的,簡稱之為社會學派;另一類是對克隆生命體的生理缺陷可能危及人類生存有懷疑的,簡稱之為生理學派。應當說,兩類論點各有其合理的成分,是不能被全盤否定的,只是兩派論點都採取的不是切合實際的態度。

生命是值得尊重的,人的尊嚴也應該保持,但是,這種理想化的狀態在過去,現在和將來是永遠不可能對於每個社會成員都得以實現的。比如某地區對礦工被埋的消息嚴加封鎖;某醫院對患者生命視同兒戲,等等。這些都是對生命的不尊重。我並不認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相反,尊重生命,維護人的尊嚴始終應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但是,能實踐的程度是受各方麵條件製約的。某患者家屬在求助無門後無奈給患者停掉了昂貴的進口藥劑,其斑斑血淚說明了一個問題,尊重生命是有成本的。同樣的,中國為什麼實行計劃生育,也是因為付不起人口過多的成本。

另外一個敏感的問題是安樂死和自殺。尊重生命和保持尊嚴在某些極端情況下是會構成悖論的,觀眾們很容易為電影人物在忍辱偷生和殺身取義之間做出選擇,但是現實中的安樂死和自殺卻沉重和苦澀得多。很多問題是法律所顧及不到的,並且由於法律條文的剛性而或多或少造成局部細微的不合理,任何國家的法律都是一樣的,所以製訂和修改法律是永遠不能停止的舞蹈。所以,僅從理性上說,我們應該在褻瀆生命的事件中辨明無過錯方和過錯方從而採取相應的措施,而不應該僅在結局處片面地下結論。比如年邁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為了自己的尊嚴,不堪忍受子女的冷漠而自殺,是不應該再背上不尊重生命的罪狀的。而社會卻應從中警醒,採取一系列措施,比如追究相關者責任,完善養老制度等等來杜絕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尊重生命也不應僵化到極端。絕對尊重生命就不應該給病人用藥,絕對維持尊嚴就不應該給病人動手術。因為第一次給病人用一種藥肯定冒了巨大風險,距離謀財害命也沒有多遠;第一次動手術之前如果沒有解剖經驗絕對談不上嚴肅,而解剖經驗不是來自於屍體就是來自於尊嚴不能自保者(戰俘,奴隸等)或是對於患者的蓄意的信息不披露。但是,正因了不尊重的第一次,才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另外,如果推開來講,人的尊嚴何以寶貴,其他生命體的尊嚴就可任意踐踏,恐怕誰也給不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因為生物界​​環環相扣,相互依存,厚此薄彼似乎是沒有依據的。

故,社會學派的反對意見可以休矣。

關於生理學派的反對意見,其杞人憂天的態度亦不足取。無疑,現階段克隆動物有一些問題,表現為成活率低,壽命短。但是自然生育的個體也並非完美無缺,有些甚至有嚴重疾患,結局會怎樣?許多有問題的個體夭折了,存活的也並沒有給生物界帶來毀滅性災難。因為自然界有一種自完善的機制。

恐懼是多餘的。克隆研究和乾細胞研究肯定會帶來一些問題,但是也會帶來一些相應的技術解決方案,社會也會做出應激性反應,從而實現由亂到治,並帶動文明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有了汽車後世界上有了高速公路;有了電才有了其後的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引入佛教也沒有導致中華文明的消滅;有了器官移植也沒聽說誰沒事了隨便換個肝玩玩。說起違反“倫理”的產物典型之一-騾子,大家覺得也沒什麼恐怖。

這些都涉及到了一個更熱點的概念:醫學倫理。

醫學倫理

醫學倫理是應用倫理學中發展最為迅猛、爭議最為激烈的一門學科之一。眾所周知,珍視與保護生命是傳統倫理學的一項基本原則。然而這一原則在現實的醫療實踐中經常受到墮胎、植物人等問題的挑戰。這就在醫學倫理界引發了對一系列相關課題的論爭:生命有沒有價值等級?人類胚胎是否算人?如果不是,胚胎髮展到何種階段才算是人?怎樣給死亡下一個定義?以腦死作為標準取代傳統的心臟停止跳動之標準,從心臟還在跳動但已腦死的人體中摘取健康器官的行為是否合乎道德?如何實現醫療資源的公正的分配?另外,傳統醫學倫理對醫護人員的道德要求主要是“關護”、“不傷害”,在這裡並不十分注重診斷、治療和純粹研究過程中病人自身的同意或拒絕的權利。而當代醫學倫理則要求醫生應更多地考慮到病人在決策中的參與,並通過向病人告知未來治療活動的意義、機會、後果和危險而為病人的自我決斷創造條件。病人的知情權、隱私權、艾滋病病人的受尊重及受保護之權益、絕症病人選擇安樂死之權益以及如何處理醫生的救死扶傷的職責與病人的自決權之間可能發生的衝突等等,構成了當代醫學倫理學家研究與爭議的基本課題。

醫學倫理事件不僅表現在醫學技術與社會學的衝突上,也表現在醫學新舊技術的衝突上。例如在糖尿病研究上有兩個重要事件:

第一個事件是在“限制穀物”與“放開穀物”上。中醫學數千年來是提倡放開穀物的。而西方現代醫學卻在這一點上不斷改變指導原則。聶文濤面向基層醫院適宜技術培訓講演中說:人類推行糖尿病“限制碳水化合物”飲食標準(John rollo標準),到重新執行“高碳水化合物”標準(如北京協和醫院標準),這期間無數患者因為錯誤的糖尿病飲食治療進一步喪失了健康。醫學界要如何面對這樣的情況?該講演引發的強烈震動,正在於他提出了一個深刻的科學倫理問題。沒有標準可能喪失人道;標準本身隱含的錯誤也可能並不人道。因此,科學是一個超越了正確和錯誤本身的社會問題。

第二個事件是在強化血糖控制上。一項研究(簡稱ACCORD)由美國國立心肺及血液研究院發起,試驗目的之一是,明確對於已有心血管疾病或有較高心血管疾病風險的2型糖尿病患者給予強化血糖治療,是否比常規方法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分別來自美國和加拿大77家診所的10251名受試者,平均年齡62.2歲、平均糖化血紅蛋白水平8.1%,強化血糖控制目標為正常糖化血紅蛋白水平6.0%。由於強化治療組的高死亡率,研究在今年2月份終止(平均隨訪3.5年)。 ACCORD項目數據分析監控委員會經過仔細分析後發現,強化血糖控制組的死亡人數(257例,14/1000人?年)多於常規治療組(203例,11/1000人?年),前者的死亡率明顯高於後者,相對風險增加22%,二者存在顯著差異。繼續這項觀察試驗,可能會導致更多的患者死去。循證醫學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則,醫學倫理重於觀察結果,患者並不是簡單的被觀察對象,不同於一般實驗動物,應充分尊重患者,保護其權益不受損害。為了保護患者的權益,ACCORD於2008年2月6日發表聲明,提前終止血糖控制部分的試驗,將強化血糖控制組轉至常規血糖控制組,繼續完成其血壓和血脂控制研究部分。此時,強化血糖控制治療組的平均觀察時間為3.5年,距離觀察結束還有18個月。

由此可見,醫學倫理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涉及到社會學、經濟學、醫學等多個範疇。

網絡社會的倫理

個人自由主義盛行觀念層面上,個人自由主義盛行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52.207.*.*)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