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新疆大頭魚

中文學名:新疆大頭魚

拉丁學名:Aspiorhynchus laticeps

別稱:扁吻魚

界:動物界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輻鰭魚綱

亞綱:新鰭亞綱

目:鯉形目

科:鯉科

亞科:裂腹魚亞科

屬:扁吻魚屬

種:新疆大頭魚

分佈區域:塔里木水系

英文名:Bigheadschizothracin

新疆大頭魚又稱“大頭魚”、“虎魚”、“扁吻魚”、“南疆大頭魚”等,屬於鯉形目、鯉科、裂腹魚亞科、扁吻魚屬。英文名:Bigheadschizothracin。它是中國的特產魚類,也是世界裂腹魚中的珍貴物種,有著極高的經濟價值和學術價值。起源於3億年前,有著古魚類活化石之稱,僅一屬一種,目前,在世界上的分佈,僅存於塔里木水系,已在原最大產地博斯騰湖絕跡,它在中國瀕危野生動物紅皮書魚類部分中,屬一級保護動物,與陸上大熊貓同屬一個級別。

物種起源

新疆大頭魚起源於3億年前,有著古魚類活化石之稱,僅一屬一種。 1988年12月國務院批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列為“一級保護動物”。目前,在世界上的分佈,僅存於塔里木水系,是塔里木河水系中特有的土著魚類,已在原最大產地博斯騰湖絕跡,它在我國瀕危野生動物紅皮書魚類部分中,屬一級保護動物,與陸上大熊貓同屬一個級別。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塔里木河流域新疆大頭魚年產量超過300噸以上。後來由於人為捕撈和沿河水利設施建設的影響,這種魚類在塔里木河流域逐漸消失,只在新疆拜城縣和寧夏部分河流內有少量殘體存在。 1988年被國家列為一級重點保護瀕危野生動物,是新疆150多種現存魚類中惟一達到此等級別的珍貴魚類,被稱為“水中大熊貓”。目前寧夏分佈最廣。

外形特徵

長而側扁、腹圓頭大、吻部扁平、口寬大而斜裂,下頜略長於上頜,口角處有短鬚一對,口內有3行細柱狀且尖端有鉤的下嚥齒。腹背部鱗片細小,體側鱗則較大,肛門及臀鰭基兩側各有一行特大臀鰭,臀鱗發達。新疆大頭魚個體較大,體長多達90厘米,重14公斤以上[1]。

新疆大頭魚體長一般約為80—94厘米,體重12—14千克,體重最大的可達50—60千克。身體肥大,呈長梭形,稍微側扁。頭部所佔身體的比例較大,吻部扁平,呈楔形。口寬大,口裂呈斜狀,下頜略微突出於上頜之前,前端較厚,其邊緣沒有角質。口角處有短鬚一對,口內有3行細柱狀且尖端有鉤的下嚥齒。腹背部鱗片細小,體側鱗則較大,肛門及臀鰭基兩側各有一行特大臀鰭,臀鱗發達。眼睛為橢圓形,位於頭的側上方,靠近於吻的端部。身體表面有細細的鱗片,但胸部裸露無鱗,腹部的鱗片則埋藏於皮的下面,臀部的鱗片行列的前端接近或到達腹鰭的基部。背鰭有很強的硬刺,其後側具有細細的鋸齒,鰭的起點到吻端的距離大於到尾鰭基部的距離。腹鰭的起點位於背鰭起點的下方或稍後方。尾鰭呈分叉形。體背的顏色為青灰色,腹部為銀白色,每個鰭均呈淺橙紅色,體表有很多不規則的黑褐色斑點。新疆大頭魚的下嚥骨狹長,下嚥齒呈柱狀,頂端尖而稍微彎曲。鰓耙短而稀疏。腸管較短,僅為體長的1.2倍。體內的鰾有2個室,前室膨大,後室長度約為前室的1.6倍。

分佈範圍

廣泛分佈於中國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里木河水系的開都河、阿克蘇河、車爾臣河和葉爾羌河之中。曾經盛產於羅布泊、博斯騰湖和孔雀河等塔河水系中。新疆大頭魚的分佈區僅限新疆南部喀什、莎車、阿瓦提、焉耆、烏拉斯台、若羌、克孜河、沙湖、黃河和博斯騰湖等地的塔里木河水系。因人類活動的影響,資源受到很大破壞,數量十分稀少,現在僅殘存於阿克蘇河下游的艾西曼湖群、車爾臣河的喀依拉克湖和渭乾河水的拜城縣克孜爾水庫等地。

品種分類

鯉形目、鯉科、裂腹魚亞科、扁吻魚屬。

價值意義

又名:“大頭魚”、“虎魚”、“南疆大頭魚”、“新疆鰉魚”,學名新疆扁吻魚。它是中國的特產魚類,也是世界裂腹魚中的珍貴物種,有著極高的經濟價值和學術價值。

生長繁殖

屬底棲型魚類,常活動於河道緩流和湖泊靜水水體中,習性兇猛,以魚為食。

產卵期較短,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中旬。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206.*.*)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