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虹雉

中文學名:虹雉屬

拉丁學名:Lophophorus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綱:鳥綱

科:雉科

屬:虹雉屬

虹雉屬(學名:Lophophorus )鳥類主要分佈在中國,數量上是比較少的。其分佈從西藏喜馬拉雅山脈,東抵雲南西北部、四川西部、甘肅南部及青海東南部。共有三種。棲息於海拔3300∼4400米的灌叢、草甸及裸岩處。是典型的植食性鳥類,它們在高海拔的高山草甸和灌叢中靠挖掘植物的根、地下莖、球莖等地下部分為食,其呈鉤形粗壯有力的喙也是為適應這種生活而進化出來的,該物種中的綠尾虹雉非常喜歡取食貝母的球莖,因此在當地,綠尾虹雉的土名叫做貝母雞。

外形特徵

虹雉,這類雄鳥,以羽毛閃著金屬輝亮為著,故名虹雉。體形肥大,嘴長而稍曲,上嘴略大並覆蓋著下嘴。臉部或多或少地裸露。雄鳥頭上有或無羽冠,但其共同之點是頭羽都捲曲著。尾較翅短,寬闊扁平,雄鳥末端幾乎呈方形而雌鳥稍呈圓形,具18枚尾羽。雄鳥有一短距。

分佈範圍

虹雉類主要分佈在中國,數量上是比較少的。其分佈從西藏喜馬拉雅山脈,東抵雲南西北部、四川西部、甘肅南部及青海東南部。共有三種。棲息於海拔3300∼4400米的灌叢、草甸及裸岩處。

生活習性

虹雉是典型的植食性鳥類,它們在高海拔的高山草甸和灌叢中靠挖掘植物的根、地下莖、球莖等地下部分為食,它們呈鉤形粗壯有力的喙也是為適應這種生活而進化出來的,本物種中的綠尾虹雉非常喜歡取食貝母的球莖,因此在當地,綠尾虹雉的土名叫做貝母雞。

生長繁殖

3∼4月份開始繁殖,築巢於陡峭的岩洞中。每窩產卵3∼5枚,黃褐色,具大小不同的紫褐色斑。

種群現狀

棲息地破壞和非法捕獵是對綠尾虹雉最大的威脅,綠尾虹雉適宜的棲息地是高海拔的草甸和灌叢,這些生境生態承載力差,當地山民的放牧和採藥等活動對它們的棲息地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另外由於本物種體形較大是當地山民的食物來源之一,因而受到捕獵的威脅。

保護級別

包括三種虹雉,均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種類介紹

1、綠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

綠尾虹雉為虹雉中體型較大的一種,俗稱貝母雞,從外形看很像無冠羽和脫了尾上复羽的孔雀,但比孔雀略小。雄鳥羽冠覆著頸項,上體略似棕尾虹雉,但白色部分較大,尾藍綠下體黑。背的後部及腰的前部均為白色。以多種植物的嫩莖葉、幼根和球莖等為食,尤喜掘食貝母,故又稱其為“貝母雞”。平時喜結成小群,在海拔4,000-5,000米高的高山草甸,灌叢或裸岩地區活動。冬季高山降雪,可遷到2,000米左右的中山地帶生活。夜宿松樹上或稠密的灌叢中。所見多為一雄一雌或一雄二雌,從不形成大群。取食用爪和嘴交替挖取。性機警,稍有動靜,即昂首探查,遇敵則很快縮脖鑽入灌叢和密林中。有時也可展翅滑翔。在人工飼養條件下,4-5月間產卵,每窩產卵3-5枚。卵呈暗棕黃色,具大小不等的紫褐色斑點。卵重平均104克,大小平均為73.7×51毫米。分佈在青海東南部,四川西部定興、康定、汝川、平武以及甘肅交縣迭部,舟曲等地,為留鳥。

2、棕尾虹雉(Lophophorus impejanus)

另一種體形較家雞肥大的是棕尾虹雉,雄鳥羽冠長,而具匙狀羽端,上體大都呈金屬銅綠、紫及綠藍等色。下背白,尾棕色,下體褐黑色。分佈於西藏南部、東南部、雅魯藏布江東部,在該地為留鳥。

3、白尾梢紅雉(Losphophorussclateri)

白尾梢虹雄雉,鳥上體大都呈金屬藍綠色,下背部純白,尾棕而具白端,下體純黑。鳴叫為單調的“gha”聲,有如沙、啞的家鵝一樣,因此當地群眾把它稱為“雪鵝”,分佈在西藏東南部丹巴江上游山脈,東達雲南西北部高黎貢山和西部騰沖,為留鳥。

(圖片:白尾梢紅雉[1]、綠尾虹雉[2]、棕尾虹雉[3])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44.*.*)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