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藏酋猴

中文學名:藏酋猴

拉丁學名:Macaca thibetana

別稱:四川短尾猴大青猴毛面猴青猴馬猴

界:動物界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哺乳綱

目:靈長目

科:猴科

屬:獼猴屬

分佈區域:中國中部地區

英文名1:Tibetan macaque

英文名2:Stump-tailed Macaque

保護等級: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藏酋猴別名四川短尾猴、大青猴,屬於猴科。藏酋猴體型粗壯,是中國獼猴屬中最大的。頭大,顏面皮膚肉色或灰黑色,成年雌猴面部皮膚肉紅色。成年雄猴兩頰及下頦有似絡腮鬍樣的長毛。頭頂和頸毛褐色,眉脊有黑色硬毛;背部毛色深褐,靠近尾基黑色,幼體毛色淺褐。尾短。在我國分佈於四川、陝西南部、湖北、雲南、廣西江西、貴州、浙江及福建等省區。國外見於印度。 [1]

外形特徵

體形較為粗大,雄獸的體長為58—71厘米,體重10—20千克;雌獸的體長為51—65厘米,體重6—12千克。有一對大的犬齒,雄獸的臉部為肉色,眼圍為白色;雌獸的臉部帶有紅色,眼圍為粉紅色。全身披著疏而長的毛髮,背部色澤較深,腹部顏色較淺,頭頂常有旋狀項毛。顏面隨年齡不同而異色,性成熟時呈鮮紅色,進入老年時變為紫色、肉色、黑色。雄猴頭部深棕色,背為棕褐色,腹面及四膠內側淡黃色,四肢外側及手、腳的背面棕色。雌猴的毛色淺於雄猴。幼體毛色淺褐。尾短,不超過10厘米。雄獸的陰莖龜頭短而且呈圓錐狀。 [2]

命名爭論

“藏酋猴”這一中文名字最早出現於1922年出版的《動物學大辭典》,是因為它的拉丁學名中用了一個“西藏”的地名,但事實上,藏酋猴並不產於西藏,所以有的學者根據它的2個主要特點,認為應該叫做“毛面短尾猴”,因為它頭頂上的長毛從中央向兩側披散開,而且在面頰上和下巴上都生有濃密的須毛,就像絡腮鬍須一般,是其獨有的特徵;另外它的尾巴比獼猴的要短得多,呈殘結狀,但覆毛良好,上側的毛色比下側色深,長度僅為體長的十分之一。 [2]

棲息環境

棲息地海拔高度1500—2500m。主要生活在高山深谷的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或稀樹多岩的地方。棲息場所固定,晚間多住岩洞或岩崖,有時也上樹過夜。 [1]

生活習性

喜群棲,由10幾隻或20∼30只組成,大群可達百餘隻。每群有1—3只成年雄猴為首領,遇敵時首領在隊尾護衛。喜在地面活動,在崖壁縫隙、陡崖或大樹上過夜。以多種植物的葉、芽、果、枝及竹筍為食,兼食昆蟲、蛙、鳥卵等動物性食物,有時到農作物區取食。

生長繁殖

藏酋猴,5歲性成熟,發情期多在秋季,懷孕期150—160天。多在3—5月產仔,每胎產1或2仔。哺乳4一5個月。壽命20-25年。 [1]

分佈範圍

分佈於我國中部地區,東至浙江、福建,西到四川,北達秦嶺南部,南界為南嶺在西藏分佈於察雅、江達、貢覺、芒康等地。藏酋猴是中國特有種,由於開墾及闊葉林遭到破壞,生存範圍已很狹窄,在武夷山、貓兒山及唐家河自然保護區尚有一定數量。

貴州全省9個地、州、市中,有7個分佈有藏酋猴,即銅仁地區、黔東南州、黔南州、六​​盤水市、安順地區、畢節地區和遵義市。其中主要集中分佈在銅仁地區的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遵義市的赤水市,其它地方多為少量的零星分佈。具體為:銅仁地區:松桃縣、印江縣、江口縣;

黔東南州:雷山縣;

黔南州:瓮安縣、貴定縣、福泉市、龍里縣、平塘縣、荔波縣、三都縣;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7.*.*)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