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雙眼無花果鸚鵡

中文學名:雙眼無花果鸚鵡

拉丁學名:Opopsitta diophthalma

別稱:紅臉果鸚鵡

界:動物界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鸚形目

科:鸚鵡科

族:無花果鸚鵡族

屬:Opopsitta屬

種:雙眼無花果鸚鵡

亞種:8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Schlegel, 1866

英文名稱:Orange-breasted Fig-parrot

英文名稱:Orange-breasted Fig Parrot

英文名稱:Orange-breasted Fig-Parrot

雙眼無花果鸚鵡(學名:Opopsitta diophthalma)約有8個亞種,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羽毛主要為綠色,雄鳥面部顏色為鮮紅色,雌鳥則是淺黃色。晚成雛,是十分可愛迷人的小型鸚鵡。棲息於中低海拔的雨林、森林邊緣地區、乾燥森林、溪河旁的森林、開闊的桉樹林地等地,在澳大利亞也會出現在公園、灌木叢、農作物區及紅樹林林地等地區,食物中,無花果占了最重要的部分,也會食用水果、花蜜、昆蟲幼蟲,或由樹皮上刮食一些青苔與真菌類植物。分佈於印尼,新幾內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

外形特徵

雙眼無花果鸚鵡是一種小鸚鵡,體長13-16厘米,體重42-55克。面部有復雜的顏色組成,前半部像帶著面罩,臉頰和耳羽深紅色,額頂部至眼睛的側面均是輝煌的碧藍色,一條綠線穿過頂部和背面的眼睛,紅色的臉頰下面具有藍紫光染色,並一直持續到喉嚨。翼覆羽為明亮的綠色,初級覆羽為藍色。次級飛羽是沉悶的綠松石藍色,具黑色的外螺紋和內螺紋。所有的羽毛呈現黃白色帶,底部有綠色與黃色的滾邊。較低的下體全部展現出一種黃綠色的顏色,比背部稍淺,雙翼側面沿著翼邊的羽毛閃爍著黃色的長條,尾下覆羽灰色。鳥喙強勁有力,鉛灰色並具暗灰色的蠟質,虹膜深褐色,腿爪灰綠色。 [1]

棲息環境

棲息於中低海拔的雨林、森林邊緣地區、乾燥森林、溪河旁的森林、開闊的尤加利樹林地等地,在澳洲也會出現在公園、灌木叢、農作物區及紅樹林林地等地區。 [1]

生活習性

雙眼無花果鸚鵡的食物中,無花果占了最重要的部分,覓食時安靜,動作敏捷快速,不會到地上活動或覓食,繁殖期外通常成對或一小群一起活動,在棲息的樹木上會聚集200只左右。天然食物除了無花果以外, 也會食用水果、花蜜、昆蟲幼蟲,或由樹皮上刮食一些青苔與真菌類植物。 [1]

分佈範圍

分佈於印尼的新幾內亞與巴布亞新幾內亞,及其周圍的小島,澳大利亞東北部也有其族群。 [1]

繁殖方式

雙眼無花果鸚鵡的繁殖季節,在新幾內亞從3月開始,在澳大利亞是8月至11月。巢建在大樹的主乾或大的樹枝的樹洞裡,距地面8至20米。雄鳥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挖掘未完成的鳥巢,會挑好幾個洞,然後再作出最後選擇。交配前的儀式,雄鳥給雌鳥提供的食物也很常見。其餘大部分的工作是由雌鳥完成,鳥巢的入口孔直徑約4厘米,孔深20厘米。每窩產2枚白色的卵,時間間隔48小時,孵化持續18天。雛鳥覆蓋著一層白色的羽絨毛,7或8週後離開巢。在第3或第4週就會飛行,最初能飛行一小段時間。 [1]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36.*.*)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