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是無錫三大著名特產之一。無錫當地藝人取惠山東北坡山腳下離地面約一公尺以下黑泥所製,其泥質細膩柔軟,搓而不紋,彎而不斷,乾而不裂,可塑性佳,適合“捏塑”之用。惠山泥人以其造型飽滿,線條流暢,色彩鮮豔,形態簡練而蜚聲中外。惠山泥人始於南北朝時期,盛於明代,距今已逾千餘年。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發展到鼎... |
 | 霍去病墓石雕 漢代雕刻藝術珍品。霍去病是西漢西漢武帝的名將,因有戰功,封為驃騎大將軍,死後陪葬武帝茂陵旁。有大型石雕散置墓旁,以作紀念。石雕作於西漢元狩六年前後(約公元前117),有像、牛、馬、豬、虎、羊、“怪獸食羊”、“人與熊鬥”和“馬踏匈奴”等16件。
石雕簡介
霍去病墓石雕,多是根據原石自然形態,運用圓雕、浮雕、線刻等手法... |
 | 劍川石鐘山石窟 石窟始鑿於南詔國王勸豐祐時代,終於段氏大理國中期,為相沿近300年之久的古代白族人民的石窟藝術。石窟分佈在沙登村、石鐘寺和獅子關三個區。沙登村石刻在古道兩旁的山石上,有石刻四處,分別雕出彌勒佛,阿彌陀佛、天王等。
簡介
南詔、大理石窟在雲南劍川西南。刻於南詔十世國王、昭成王勸豐祐天啟十一年,亦即唐武宗會昌元年(... |
 | 金木雕 概念
運用銀杏、冬青和樟樹等木材,以浮雕、圓雕、透雕和線刻等手法,雕成的作品,然後用金箔貼金。富麗莊重,光彩奪目。產品有箱、盒、櫃、櫥、床、榻、椅、屏、幾、桌等。內容有人物、花鳥和山水。金木雕歷史悠久,在古代,一般作宮廷、廟堂裝飾。現在福建、廣東等地仍有生產。
東山金木雕
東山縣生產的金木雕是民間傳統工藝品,始於... |
 | 金銅佛造像 用銅或青銅鑄造,表面鎏金的可移動的佛教造像,間或亦指鍍金鎚鍱像。包括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諸天等形象。在中國大體上是伴隨著佛寺的興盛而發達的,多供養在宮中或佛寺,流行的盛期大致在南北朝至唐代。它在印度起源較早。在中國佛教初傳期多稱金人,其後亦稱金泥銅像。
現存的中國金銅佛造像,包括傳世品和出土文物兩大類,其中有... |
 | 晉祠宋塑 晉祠宋塑指座落在晉祠聖母殿內的宋代彩塑。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晉祠聖母殿的彩塑是我國宋代宮廷生活的真實寫照。殿內有主像一尊,四周環立侍從42尊,其中宦官5尊,著男服的女官4尊,侍女33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帔,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侍從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 |
 | 菊花石雕 菊花石雕(chrysanthemum stone carving)是瀏陽縣的獨特手工藝品,用生成於2億多年前的菊花石雕琢而成。瀏陽菊花石雕被譽為“全球第一”。此石像菊花一樣,花芯有單芯、雙芯、三芯和無芯,有類似竹葉菊、繡球龍葵菊、蒲葉菊和金錢菊花型等。雕琢藝人利用菊花石這些特點,精工雕琢,理出花瓣,添枝加葉,浮雕成叢叢... |
|
 | 蠟像 蠟像是一門被稱為“立體攝影”的超級寫實主義雕塑藝術。蠟像藝術比一般雕塑更接近人物原形,它所塑造的人物往往栩栩如生,具有很強的觀賞性,更有還原歷史人物的獨特功能。蠟像藝術自20世紀80年代從國外傳入我國,經過我國藝術家們的不懈努力,現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另外還有電影《蠟像》。
蠟像藝術
蠟像的起源
蠟像從單一的用蠟... |
 | 藍花凍 雕刻工藝品用材。青田石的一種。見“青田石”。... |
 | 蘭州刻繪葫蘆 是甘肅蘭州的著名工藝品。用一根銀針在葫蘆上刻出的圖案線條,細如髮絲,書法小如纖芥,而在放大鏡下觀察,線畫分明,美觀生動,手法如中國畫的白描。現除針刻外,並用刀刻,使刻出的形象更為逼真可愛。題材有人物、花鳥、山水和書法等。
是甘肅蘭州的著名工藝品。一般葫蘆比核桃略大,刻時用一根銀針。刻出的圖案線條,細如髮絲,書法小如纖... |
 | 老嶺石 簡介
老嶺石又名“柳嶺石”,產於壽山鄉北端柳嶺深山中。早在宋代就大量開採用於雕刻。屬於壽山石(Shoushan Stone),中國傳統“四大印章石”之一。分佈在福州市北郊晉安區與連江縣、羅源縣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帶。若以礦脈走向,又可分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為壽山礦區開採得早,舊說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 |
 | 勒線 雕刻技法之一。在描繪出畫面後,用尖刀順著墨跡,刻出明顯的刀痕,謂之“勒線”。勒線要求落刀精確,刀鋒流暢。... |
 | 遼代牡丹紋花磚 一九六四年,遼寧朝陽縣柏木山出土。磚邊長34厘米、厚8厘米。方形。外周飾兩道線紋,中為牡丹紋樣,居中為花蕊,外飾一大一小兩道花瓣,四角也以花瓣為飾。花型飽滿茁壯,構成為四面對稱形。遼代花磚較少見,甚珍貴。... |
 | 遼代十一面觀音泥塑 塑像在河北薊縣城西門內獨樂寺觀音閣。相傳始建於唐代,現存的觀音閣為遼代統和二年(984)重修。塑像高十六米,是我國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觀音面露微笑,衣帶飄灑,姿態優美,自然生動,是遼代雕塑藝術的精品。因其頭上還有十個小頭像,所以稱“十一面觀音”。見“唐十一面觀音石像”。... |
 | 料器雕刻 一種實用與陳設相結合的雕刻工藝品。是山東博山料器中獨具特色的雕刻品種。以深淺兩層不同色料緊密溶合製成器形,再按不同器形設計畫面,精心雕磨,剔去外層畫面以外的套料,以內層潔白的色料襯出外層深色的圖案,使花紋有浮雕藝術的效果。料器本身晶瑩滋潤,具有玉料的質感。... |
 | 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也稱平雕,留青又稱“皮雕”,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層青皮雕刻圖案,是以竹子表面一層薄薄的竹青為雕刻圖案對象,鏟去圖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
概述
留青雕刻的筆筒、臂擱、匣盒、扇骨等器物雕刻方法不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澤瑩潤,可以經常撫玩摩挲。年代越是久遠,竹肌顏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溫潤如玉,色澤... |
 | 柳坪石 柳坪石是屬於壽山石,又名“柳寒石”,產高山峰北面偏東約四公里的柳坪尖。石質稍粗鬆,不透明,有青紫、灰白、淡黃諸色,常為各色交錯,含微透明紫色或白色粒點。其色純紫如鮮豬肝者,名“柳坪紫”。塊狀結晶體,質細通靈,名“柳坪晶”。柳坪石自民國以來,大量出產,成為壽山石雕的主要原料,以價低,易操刀而著稱,亦為篆刻家所歡迎。
柳... |
 | 龍門奉先寺 在河南洛陽龍門西山南部。始鑿年代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唐咸亨三年(672)開鑿,至上元二年(675)竣)工。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大盧舍那像龕”,因為它隸屬於當時的寺院奉先寺而俗稱“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大龕,也是唐代雕塑藝術的代表作。南北寬約34米、... |
 | 龍門看經寺 在河南洛陽龍門東山萬佛溝北側,為東山最大的洞窟。寬約11米、深約14米、高8餘米。開鑿於唐武則天時期。今正面所存之磚瓦結構二層樓,門額刻“看經寺”三字,為清代所建。洞頂雕有蓮花藻井,環繞四個飛天。洞內四壁下部浮雕二十九尊羅漢像,身高1.8米左右,均有殘毀。相傳是從摩訶迦葉到菩提達摩二十九位西土“祖師”的形象,性格刻畫入... |
 | 龍門萬佛洞 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後室結構,前室造二力士、二獅子,後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頂有一朵精美的蓮花,環繞蓮花周圍的為一則碑刻題記:“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 。它說明了該洞窟是在宮中二品女官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