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般若經 大般若經(Mahāpraj?āpāramitā-sūtra),佛教經典。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般若經》。為宣說諸法皆空之義的大乘般若類經典的彙編。唐玄奘譯。 600卷,包括般若係16種經典(即十六會)。其中第二會(《二萬五千頌般若》)、第四會(《八千頌般若》)和第九會(《金剛般若》)為般若經的基本思想,大概成... |
 |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是大正藏的第二六一部經,也就是以詮釋般若空慧為主旨的般若部的最後一部經。顧名思義,它是大乘佛法的“理之所趣”,是說明大乘佛法主要內容的經。它是大乘佛法的綱要,也是整個佛法的綱要,即是經典中的佛教概論,所有大小乘主要教義都包含在內。經中討論的主題是菩薩道的內涵: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
 | 不增不減經 不增不減經(梵Anūnatvāpūrn!atva-nirdes/a-pa- rivarta)本經是元魏•北天竺三藏菩提流支所譯(大正16•466a∼468a),收在《大正藏》第十六冊。系闡明眾生界不增不減的經典,雖然是僅隻數頁的小部經典,但在如來藏思想史上卻極為重要。如來藏說雖發軔於《如來藏經》,但進一步說明如來藏的性... |
 | 中陰經 簡介
《中陰經》二卷,姚秦涼洲沙門竺佛念譯。 《高僧傳·竺佛念傳》雲:"自出《菩薩瓔珞》、《十住斷結》及《出曜》、《胎經》、《中陰經》等,始就治定,意多未盡,遂爾遘疾,卒於長安"。可見該經是譯文未定之本。
思想主張
佛教主張一切有情生死輪迴,而生死只是五陰相續,前身死後,後身未... |
 | 中本起經 佛經名,凡二卷。東漢曇果、康孟詳合譯(一說康孟詳譯)。收於大正藏第四冊。記述釋迦成道後教化之事蹟。計有轉法輪品、現變品、化迦葉品、度瓶沙王品、舍利弗大目揵連來學品、還至父國品、須達品、本起該容品、瞿曇彌來作比丘尼品、度波斯匿王品、自愛品、大迦葉始來品、度奈女品、尼揵問疑品、佛食馬麥品等十五品。 [1]... |
 | 中阿含經 簡介
原始佛教基本經典。北傳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經篇幅適中,故名。東晉僧伽提婆與僧伽羅叉譯。 60卷。據傳曇摩難提於前秦建元二十年(384)曾譯出59卷,早佚。此經為說一切有部所傳,原本已不存,近代中國新疆地區曾發現零星梵文殘片。歷代單經零本翻譯頗多,據《精刻大藏經目錄》(支那內學院編)記載,現存73種。漢譯《... |
 | 中觀心論頌 佛教文獻
(梵Madhyamaka hr!dayaka^rika^)
印度中觀派論師清辨所著。系根據中觀派的立場而宣揚大乘、批判小乘的作品。全書計分十一章,其中第三章'真實智之探求',闡明中觀派的二諦、空性、不生等,為本書的中心,也是了解清辨思想的重要依據。第六∼九章介紹數論、勝論、吠檀多及彌曼差等學派的哲學,並作... |
|
 | 中觀莊嚴論 中土教授:
梵名 Madhyamaka^lam!ka^raka^rika^。寂護(梵 S/a^ntaraks!ita)著。本書綜合中觀思想與唯識思想,但較偏重中觀。全書共九十七頌,第一頌強調一切法無自性,猶如影像。第二至六十二頌闡明第一頌之宗旨。六十三頌以下則敘述一切法無自性,並以世俗諦及勝義諦,來論述如何以論理... |
 | 中觀破迷執論 【中觀破迷執論】
(梵Madhyamakabhramagha^ta-nama,藏Dbu-ma h!khrul-pa h!joms-pa shes-bya-ba)
聖天菩薩造。任傑譯。刊於《法音月刊》第八期(1989年八月十五日出版)。本論原收在《西藏大藏經》中觀部,譯者任傑自藏文本譯之為中文。據論文所述,本論為釋佛... |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簡稱《仁王經》。現存兩種譯本:一題《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姚秦鳩摩羅什譯;一題《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唐不空譯,都分上下兩卷。舊傳本經除現存的兩種譯本外,還有晉竺法護及梁真諦的譯本,系《歷代三寶紀》錯誤記載,不足信。
經錄記載
據現存經錄記載,本經第一譯始見於梁代《出三藏記集》卷四,列入... |
 | 六足論 六足論:六足論是《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阿毘達磨法蘊足論》、《阿毘達磨施設足論》、《阿毘達磨識身足論》、《阿毘達磨品類足論》、《阿毘達磨界身足論》六部佛家論書的簡稱。
小乘佛教
說一切有部所依的六部論書之總稱。即︰
(1)《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二十卷,舍利弗造,唐·玄奘譯。
(2)《阿毘達磨法蘊足論》︰二十... |
 | 六度集經 簡介
八卷。三國時代吳·康僧會在太元元年至天紀四年間
(251∼280)所譯出。又稱《六度集》、《六度無極經》、《度無極經》、《雜度無極經》。收在《大正藏》第三冊。
本經收錄多種本生經及各種本生故事,依六波羅蜜之次第分類,與其他本生經之雜然列舉不同。內容分六章,即(1)布施度無極章,(2)戒度無極章,(3)忍辱度... |
 | 六經十一論 唯識所依的主要經論六經十一論。
六經之中,以《解深密經》為本經;
十一論之中,以《瑜伽師地論》為本論(一本十支)。
以玄奘、窺基二師所糅譯護法等十家之言而成的《成唯識論》為綜合。
初學則推薦《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以為線索。
【六經十一論】
指法相宗所依據的主要經論。即《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雲(大... |
 | 六門教授習定論 佛經名,無著菩薩造頌,世親菩薩釋,唐·義淨譯。又稱《習定論》。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冊。系簡要提示瑜伽系禪觀內容之論著。依《開元錄》卷九載,本論乃長安三年(703)十月四日,於西明寺譯出。
【六門教授習定論】
一卷。無著菩薩造頌,世親菩薩釋,唐·義淨譯。又稱《習定論》。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冊。系簡要提示瑜伽系禪觀... |
 | 分別功德論 【分別功德論】(梵Pun!ya-vibhan%ga)
【簡介】
五卷,著者、譯者均不詳,本書譯出年代不詳,《後漢錄》中記為失譯,《歷代三寶紀》卷二則謂譯於後漢·中平二年(185),學界亦有以為系東晉之後譯出者。收在《大正藏》第二十五,又叫作《分別功德經》、《分別功德論經》、《增一阿含經疏》。
【內容】
全書內容... |
 | 孔雀明王經 《大藏經》文獻
三卷。唐·不空譯。詳名《佛母大金耀孔雀明王經》。又稱《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大孔雀明王經》。收在《大正藏》第十九冊。內容敘述佛住逝多林給孤獨園時,有一苾芻,名莎底(Svati),為大黑蛇所傷,毒氣遍身,悶絕於地,阿難見之,速往佛所,求佛慈悲救護。佛遂教阿難誦'摩訶摩瑜利佛母明王大陀羅尼'救之,並宣說藉... |
 | 巴爾拉姆與喬薩發特 [宗教文獻]
模仿釋尊傳記而成的基督教聖徒傳奇。成書年代大約在西元六世紀之前。內容敘述印度阿貝尼爾(Abenner)王得一子,命名為喬薩發特(Josaphat),一占星學者預言王子將成基督教徒,國王排斥基督教,即保護王子於深宮中,不使觸及世事。及王子長大,一日出宮外遊,見種種生老病死事,遂起解脫意念,後得西奈山隱者巴... |
 | 文殊師利問經 文殊師利問經 凡二卷。梁·僧伽婆羅譯。略稱文殊問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本經系佛應文殊師利菩薩之發問,而答以種種問題者。全經計分十七品,卷上十四品,卷下三品。內容包括菩薩戒、佛身、無我、涅槃、般若、有餘氣、來去相、中道、三歸、十戒、無垢、無所著無漏、發菩提心、字母及部派分裂等問題。唐代不空譯'文殊問經字母品第十四'一卷... |
 | 方便心論 《方便心論》,古因明著作,梵文:Upāya-Kauśalya-hṛdaya śāstra,後魏吉迦夜和曇曜譯為漢文。共分四品。有關本論之作者,宋、元、明三本均謂龍樹所造,然高麗本及諸經錄則未載作者之名。若將本書與據稱是龍樹所撰之《回諍論》相比較,兩者所說多不相合,而且如同本書《辯正論品》以阿羅漢果及無餘涅槃為最高義等,... |
 | 方廣大莊嚴經 簡介
收於大藏經本緣部。其內容概括即為:“有經名為方廣神通遊戲大莊嚴法門。顯示菩薩眾德之本。處於兜率微妙天宮。思惟降生示現勝種。具諸功德行童子事。藝業伎術工巧書算捔力騁武。而於世間皆悉最勝。示受五欲具菩薩道降伏魔軍。出生如來力無畏等一切佛法。此經如是過去無量諸佛世尊皆已宣說。”
受持此經功德無量,如佛云:
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