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男子大都在白色襯衣外穿一件青色或藍色無領對襟長大衣,腰繫一根腰帶,右側掛一把小刀。腳蹬野公羊皮長筒靴。頭戴黑羊羔皮作裡,黑平絨作面的圓形捲邊高統帽。身跨駿馬,往來奔馳於草原、雪山間和白雲下,顯得十分威武、瀟灑。塔吉克婦女的裝束鮮豔奪目,更具魅力。她們大多喜歡穿鑲有花邊的紅色或花色連衣裙,外套黑絨背心,下穿長褲,腳蹬紅色軟底長統靴。為抵禦高原上的大風與寒冷,頭上總戴一頂圓筒形繡花棉帽。帽的後部較長,可遮住雙耳和後頸。青年婦女的帽子上鑲有很多飾物,尤其是帽的前沿綴有一排色彩華麗、熠熠閃光的珠子和銀鍊,配以耳環、各種寶石項鍊和稱為“阿勒卡”的圓形銀胸飾,顯得嬌美、艷麗,楚楚動人。當她們外出時,帽子外要披一條數米長的紅、黃或白色大頭巾。民族飲食

塔吉克族最喜歡的食品為抓肉、牛奶煮米飯和牛奶煮烤餅。塔吉克族飲食的內容和製作方法反映了他們的經濟狀況、生活需要和民族特點。牧區的飲食以奶製品、麵食和肉為主;農業區則以麵食為主,奶和肉食為輔。麵食主要是用小麥、大麥、玉米、豆子等面做成的馕。他們的飲食品種較多,具有特色的食物有:奶粥、奶面片、奶麵糊、酥油麵糊、酥油奶糊、酥油青稞馕、酥油澆馕、抓肉、抓飯、奶酪、奶幹、奶茶等很多。

塔吉克族日食三餐,主要食品有肉、面、奶。農區和牧區的塔吉克族,在食物結構上略有不同。農區以麵食為主,牧區以肉食為主。喜歡將面和奶或米和奶一起製成主食。如顯爾克魯齊(奶粥,將洗淨的大米加牛奶煮成的粥),或西爾太裡堤(奶面片,用牛奶和麵,然後擀成薄片,再用牛奶煮熟)牛奶煮烤餅均離不開牛奶。塔吉克族民間獨具特色的食品如布拉馬克(奶麵糊)、哈克斯(油麵糊)、泰勒提(酥油泡馕)等都是用牛奶加麵粉,或酥油加麵粉製成的。其他許多日常食品,因受維吾爾族的影響,其做法大體上與維吾爾族做法一樣。如麵粉製作的烤馕,大米加羊肉、羊油、胡蘿蔔等做成的抓飯等。塔吉克族在日常飲食中,都很注重主食,不太講究副食,很少吃蔬菜。一日三餐,早餐是奶茶和馕,午餐是麵條和奶麵糊,晚餐大都吃麵條、肉湯加酥油製品。在肉食上,塔吉克族最喜歡用清水將較大的肉塊煮熟,然後蘸鹽吃,認為是原湯原味,民間把這種食肉的方法稱為“西爾烏”(手抓羊肉)。此外,那仁(肉塊加面片或將牛奶、肉湯混制加面片)、“阿熱孜克”(油餜子)、油餅、奶幹、奶疙瘩、奶皮子也是日常不可缺少的食品。塔吉克族日常飲料多習慣於飲用奶茶。

按傳統習慣,一日三餐的飲食安排、各種食品的製作,均由家庭主婦承擔,一般男人不需插手。進餐時,在地毯上鋪飯單(布餐巾),就餐者圍其四周,長輩坐在上座,菜飯按座次先後遞送。

民族民居

牧民在村中有固定住宅,一般為土木結構平頂屋。屋內不分間,四周築有土台為坐臥起居之地。在牧場上使用簡陋的矮土屋。四壁無窗。靠屋頂的天窗透光、通風。室內不分間,全家男女老少飲食起居都集於一室。室內四周為土台,上鋪氈毯,以供坐臥。在夏秋放牧季節,少數牧民使用氈房。

牆壁多用石塊、草皮砌成,厚而結實。頂部架樹枝,抹上拌有麥草秸的泥土。門向東開,一般靠近牆角。頂部中央開天窗,通風透光。在院牆以內最大的住屋稱為“賽然衣”,另有牲畜棚圈和廚房,有的還有客房和庫房。由於高原多風雪,室內雖比較寬敞,但較低矮,四周築土炕,長輩、客人和晚輩分側而居,土炕上鋪毛氈以供坐臥。爐灶在大門對側,灶後另有小間儲藏室,存放油、肉、乾果和糧食。牧民夏季上山放牧,多住氈房,或在牧場築土屋。

宗教信仰

居民普遍信仰伊斯蘭教伊斯瑪儀派。清真寺很少。教徒不封齋,不朝覲。一般群眾僅在節日禮拜。宗教首領稱“依禪”。各戶教徒世代信從某一依禪及其世襲的繼承者。

鷹與塔吉克族人的關係非常密切。塔吉克人的民間舞蹈名之曰“鷹舞”,其基本動作完全是模仿鷹的動作。最具塔吉克民族特色的樂器是鷹笛,這是由鷹的翅骨製成的。塔吉克族人中廣泛流傳著有著鷹的各種傳說故事。在這些故事中,鷹總是與塔吉克人生​​死與共,息息相關,在危難關頭,鷹總是挺身而出,犧牲自己,為民眾創造幸福。在一般塔吉克族人的觀念中,鷹也是勇敢、正義、忠貞、純潔的象徵。可以推測,鷹是塔吉克族先民崇拜過的動物圖騰,塔吉克文化中與鷹有關的這些文化現象正是遠古塔吉克族先民鷹圖騰崇拜的遺存。

塔吉克族宗教界的著名人士認為,我國塔吉克族在公元10世紀即信仰伊斯蘭教,塔吉克族是我國唯一的信仰伊斯瑪儀教派的民族。

民族節慶

民族和宗教的節日有古爾邦節、乞脫乞迪爾愛脫(春節),巴羅提節、肉孜節、台合木茲瓦目脫節(播種節)、茲完爾節(引水節)等。塔吉克族的節日都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如乞脫乞迪爾愛脫(春節),時間在每年青草就要萌芽的公曆3月。家家大搞衛生清潔工作。一清早,由小孩牽一黃牛到屋內繞行一圈。主人向牛背撒麵粉,餵少許餅後牽出。接著,全家魚貫而入。然後互相幸訪祝賀。婦女們要給來賓的左肩上撒麵粉,以示吉祥。

塔吉克族信仰伊斯蘭教,許多民族節日皆與宗教有關,傳統的"巴羅提"節即是其中之一。 "巴羅提"一般在伊斯蘭歷每年8月的頭兩天舉行。由於節日之夜家家都點一種特製燈燭,故稱之為燈節。

燈節“巴羅提”一般在伊斯蘭歷每年8的頭兩天舉行。由於節日之夜家家都點一種特製燈燭,故稱之為燈節。節日前夕,每家都要自做多支小燈燭和一支特大的燈燭。它是用一種高原上特有的“卡烏日”草草桿做芯,外面裹上棉花,紮成火把狀,蘸上酥油或羊油製成。節日之夜,全家人圍坐在炕上,中間擺放著一個供插燈燭用的沙盤。這時,家長按輩份和年齡高低呼叫每個人的名字,叫一個答應一個,並在應者面前插一支點燃的燈燭,以示吉祥,全家人的燈燭都點亮後,各自伸出雙手在自己名下的燈燭上烤一下,再作祈禱,願真主降福保佑平安。儀式結束,闔家大小在燈光下共享豐盛的佳餚。接著,便把家中紮好的那支最大的燈燭火把點燃後插到屋頂上,它被稱為“天燈”。全家人要出來肅立屋前,仰望“天燈”,默默祈頌。與此同時,各家門前要點火堆驅邪。青少年們則在燭光下、火堆前歡歌跳舞,盡情戲耍,徹夜不眠。

風土人情

居住方式

中國塔吉克族人農牧兼營,適宜半固定居住方式。一般在村中建有固定房屋,另在牧場備有臨時或流動住所。每年春播結束後,就趕著畜群到高山牧場,秋收季節來臨,又回到村莊。村莊多坐落在由高山雪水沖刷而成的草原地帶,有些處於兩山之間。牧業生產和廣種薄收的農業經濟導致村落零散佈局,戶與戶之間距離較遠。

過去,塔吉克人修建房屋,多為石木結構,現一般為土木結構的正方形平頂屋。住房建築面積很大,一般都在400-500平方米左右。住宅由門廳、正房、客房、庫房組成,並圍有院牆。牲畜棚圈緊靠住房。在外出放牧季節,多數牧民在牧場上建築簡陋的矮土房,少數人使用氈房。塔吉克族傳統的家庭形式是家長制的大家庭。父親在世時,兒子們很少分家出去單過,否則會受到當地社會的責備。不少家庭三世同堂,有的甚至四世同堂。至今仍有許多家庭保持大家庭結構。大家庭中特別提倡尊長愛幼,孝敬父母,夫妻間互相忠誠,兄弟友愛等。在家庭中婦女可以對家務事提出主見,可以參與商量經濟事務和子女的婚事。在妯娌之間,長子之妻受到尊敬。

服飾特點

塔吉克族成年男子大多數常在襯衣外面穿黑色的“袷袢”(無領、對襟的長外套),系繡花布腰帶;冬季外加羊皮大衣。男帽一般為黑絨圓高筒帽,帽上繡有數道細花紋和一道闊花邊,帽裡多用黑羊羔皮縫製而成。青少年則戴同樣的白色帽。這種帽子很適合高寒地區特點,遇到風雪時,把帽邊拉下就可緊緊遮住雙耳和麵頰。

婦女戴圓頂繡花棉帽,帽的後半部垂有一塊後簾,遮住後腦和兩耳。出門時,帽外加披方形大頭巾,一般為白色,新嫁娘用紅色,小姑娘多披黃色。身穿連衣裙,天冷時外套袷袢。為了美觀和保護裙子,已婚婦女常系彩色圍裙。

男女都穿氈襪和毛線襪,外套紅色長筒尖頭皮靴。靴是用公野山羊皮作筒,犛牛皮作底,輕便耐用,便於翻山越嶺。

婦女大都喜愛裝飾,盛裝時帽沿上加綴一排小銀鍊(“斯拉斯拉”),戴大耳環,頸繞數道珠項鍊,胸前佩戴名為“阿勒卡”的圓形大頭飾。已婚少婦在髮辮上綴白鈕扣。新娘在辮梢飾絲穗。

由於兄弟民族之間的親密往來和互相影響,相當長時期以來,塔吉克族牧民的衣服大多和柯爾克孜相似,農民的裝束則基本上和維吾爾族相同。

人生禮儀

塔吉克族兒童有剪髮禮,在滿周歲時舉行。男孩7歲後舉行割禮。

塔吉克族實行一夫一妻制。締結婚姻的第一步為男方向女方求婚,稱為“庫達格力”(說親)。一般由男方請有一定影響的人和一位年長的婦女,攜帶禮物(服裝首飾和牲畜)前往女方家提親。女方同意求婚後,男方首席代表即親吻女方首席代表的手,表示感謝。這時從男方來的年長婦女去單獨會見未來的新娘,給她帶上戒指,圍上紅頭巾。隨即,雙方商定婚期。

婚禮儀式十分隆重。男女雙方都要廣宴賓客,一般都要熱鬧五六天。第一天,男女方都各備佳餚接待帶著禮品前來賀喜的親朋,大家唱歌、跳舞助興。第二天舉行更大的娛樂活動。第三天上午新郎在青年朋友們陪同下騎馬去迎親,在女方家門口,新郎要喝一碗牛奶並拿出彩禮後才能進屋。婦方要從新郎的彩禮中挑選最好的服飾,替新娘換裝,然後婚禮儀式開始。先由阿訇為新人祈禱,然後二人同喝一杯鹽水,分吃一小塊羊肉和馕,新娘父母向新郎祝賀,新婚夫婦互換戒指,女方家長向新人及來賓身上撒麵粉並款待客人,然後舉行叼羊比賽。下午,新人同乘一匹馬到男家,新娘要喝下婆婆送上的牛奶才能進屋,並且三天之內不能出屋。三天后,娘家人來做客,阿訇替新娘揭開面紗,娘家人在男家留住一宿,婚禮始告結束。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47.*.*)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