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3 下一頁 選擇頁數

主觀唯心主義

如果杜威把人的主觀或“我”看做第一性的東西,而把客觀環境和“物”看做是必須依賴人的主觀為轉移的東西,那末,不管他在表面上的樣子是裝得多麼不偏不倚,而在實際上他仍然只是在唯心的路線上來解釋經驗,根本沒有“超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區別。而事實上恰恰就是如此。為要證明這一點,首先我們不要忘記實用主義者對於“實在”的主觀唯心主義的看法。實用主義者既然把“實在”看做人的感覺和觀念的複合,看做是任人隨意“塗抹”“裝扮”的“百依百順”的“女子”,那末,他們對於客觀“環境”或“物”(這當然是屬於“實在”的範疇之內的)也就不會看做是不依賴人的主觀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的東西,而只能把它們也看做主觀的感覺和觀念的複合。所以,儘管杜威在表面上裝得好像四平八穩地說經驗是人和環境,主觀和客觀,“我”和“物”的“相互關係”,似乎是把兩者平等看待的,然而在實際上他終歸是按唯心主義原則把人和主觀或“我”放在第一性的地位,而把客觀環境或“物”看做主觀感覺和觀念的表現。為要證明這一點,我們不妨讓杜威用他自己的話來供出他是如何了解“環境”這個概念。杜威說:“環境,換句話說,就是與個人的需要,慾望,目的和能力相互作用著以構成現有經驗的任何的條件。一個人即使建築一座空中樓閣,他也是與其在想像中所構成的對象互相作用著。”(見美國拉特納爾編《杜威的哲學》選集,一九三九年紐約版)這些話告訴我們什麼呢?它告訴我們,杜威沒有把“環境”看做不依賴人的主觀意志而在外界獨立存在著的客觀條件,而僅只是在與人的(而且是“個人”的)主觀需要、慾望、目的和能力等相互作用中才能存在的條件,它的存在是從屬於個人的的主觀的;而經驗則是與人的主觀幻想中的“空中樓閣”在原則上相同的東西。十七世紀的貝克萊主張“存在即被知覺”,阿萬里留斯主張“自我的環境”是“不可分離的”“原則的同格”(注:參看列寧:《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第一章,第三節。),杜威的話和這不都是一模一樣的主觀唯心主義的說教嗎?杜威何嘗真的是“以不了了之”的態度來對待唯物唯心的問題?

何嘗能超越哲學上的兩種根本路線?他對經驗的故作玄虛的“見解”,不過只是掩蓋著他的主觀唯心主義的路線罷了。

什麼是經驗?對於經驗這個概念的了解,哲學史上從來就有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條路線的鬥爭。唯物主義者說,經驗是人們從外界事物獲得的感性知識,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的感性認識。辯證唯物主義首先肯定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外界事物的存在,從而指出經驗只是這些外界事物通過人的實踐過程在人的感性認識上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的這種對於經驗的了解,是完全符合於客觀事實的,是一切真正具有科學頭腦的人和具有革命的社會實踐經驗的人所必須承認的。與此相反,唯心主義者卻說,人的感覺經驗僅僅是人的主觀範圍以內的東西,人們決不能夠經過自己的感覺經驗來反映或認識任何外界的事物,外界事物的存在根本就是有問題的。 “人除了經驗以外並沒有什麼東西”,這是主觀唯心主義者費希特的話;“在純化了的'完全經驗'內沒有'物理的東西'”,這是主觀唯心主義者阿萬那留斯反對唯物主義的宣言(注:以上參看列寧:《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第三章,第一節。)。

圖注:本圖為英國主觀唯心主義者貝克萊


上一頁 3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37.*.*)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