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新弗洛伊德主義

阿德勒構建了自己的人性觀。阿德勒的人性觀包括六個方面,虛構目的論,追求優越感,自卑感和補償,生活風格,社會興趣,創造性自我。這幾個方面相互聯繫形成一個體系,阿德勒稱之為個體心理學。所謂個體心理學,是把個體視為獨特的一個整體,部分只有通過整體才能得到理解。整體人格內在於每個人的存在之中。每一個體代表了人格的整體性和統一性;同時每一個體又為其整體人格所塑造。每一個體既是一幅畫作,又是畫作的作者。個體是他自己人格的畫作者。

精神分析理論:新弗洛伊德主義

一、 新弗洛伊德主義的產生髮展

(一) 弗洛伊德理論的局限和問題

1、 非理性主義傾向:弗洛伊德把潛意識看的比意識更重要,而且潛意識的主要內容是與社會相對立的本能慾望和衝動,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意識是心理的實質,否認了意識的主導作用。2、 生物學化的傾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整個體係是建立在生物學基礎上的。因為他認為心裡能量來自於本能衝動,心理結構的基礎是本我,心理髮展始終以身體不同區域即動欲區的快感為中心,這些基本的假設使他的整個學說的前提和基礎就是生物學,所以,他對個人和人類的一切行為,無論是正常的還是病態的解釋,都​​具有生物學的色彩。結果是他抹殺了人與動物的區別,抹殺了人的社會性本質,抹殺了社會文化環境對人的心理髮展的重要作用。

3、 方法論上的局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來源於他對精神病和神經症患者的治療實踐,因此,他得出的是變態心理規律。但他把它們推論到所有正常人身上,結果就把正常人和變態患者混為一談,把變態心理普遍化、絕對化了。在方法論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而且,他忽略個體和群體、個體心理和社會心理。本能和文化的差異,用關於個體、個體心理和本能的精神分析理論來解釋人類社會文化和歷史現象。這同樣犯了方法論上的錯誤,體現了他持有一種庸俗的唯物和形而上學的還原論。

(二) 三個對新弗洛伊德主義發展起了關鍵作用的理論局限

1、 成年人的人格幾乎是再兒童5、6歲時就已經完全形成,這一觀點遭到許多理論家的反對。新弗洛伊德主義者承認童年經歷對人格發展有重要影響,但他們認為,後來的經歷,特別是青春期和成年初期的經歷在人格形成上也非常重要。

2、 許多新弗洛伊德主義者向弗洛伊德強調本能對人格影響的觀點提出了挑戰。他們認為,弗洛伊德沒有認識到許多重要的社會文化力量在人的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3、 許多理論家不喜歡弗洛伊德理論整體上的消極特徵。

(三) 弗洛伊德之後精神分析的演變

弗洛伊德創始的精神分析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派別,一方面,弗洛伊德本人再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論,他的弟子不滿於他對本能特別是性本能的過分強調,從不同的理論視角紛紛對他的理論提出強有力的挑戰,另一方面,時代發展、環境變化導致精神分析所由發生和流行的場所變化,這也必然引起精神分析的變化。

總的來說,弗洛伊德之後的精神分析的演變主要有兩條路線,一是從精神分析內部進行的修正和發展,早期是榮格、阿德勒等人進行的,後期是哈特曼等人的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學和克萊因等人的精神分析對象關係理論;二是從精神分析外部進行的突破和發展,結合社會學、文化學、人類學和哲學等的成果,出現了像霍妮、弗洛姆等的精神分析的社會文化學派、賓斯汪格和鮑斯的存在精神分析學和拉康的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等。

二、 代表人物

(一)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1、生平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02.07-1937.05.28],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阿德勒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郊區一個富裕的穀物商人的家庭,但卻度過了一個不幸的兒童時代,從小因患佝僂病而身體孱弱、行動笨拙,喉部也常因哭叫而感覺窒息。三歲時,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他幼年又有兩次被車撞的經驗,使他十分畏懼死亡。五歲時,因得了肺炎,痊癒後決定當醫生。求學時成績平平,數學成績極差,然因父親不斷地支持、鼓勵,他終成班上數學最好的學生。

1895 年進入維也那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初為一眼科醫師,他特別注意身體器官的自卑,認為它是驅使個人採取行動的真正動力。 1899年遇見精神病理學權威弗洛伊德,並跟隨弗洛伊德學習,成為當時精神病理學分析的核心成員之一,在1910年阿德勒擔任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主席一職。後轉向精神病學,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問題,1902 年他參加弗洛伊德週三討論會,是當時精神分析學派的核心成員之一。 1910 年任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主席。

阿德勒受到哲學家維欣格(Hans Vaihinger)一本名《虛假的心理學》的出版物影響,認為人們很容易活在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與虛幻的心理境況下,而這樣的情況發生很大程度上源自“男性傾慕”(Masculine protest)這一貌似正常的社會現象。阿德勒同弗洛伊德的分歧開始在1911年的魏瑪精神分析會上,阿德勒公然對當時的精神病理學權威弗洛伊德的理論提出不同意見。強調社會因素在精神病理學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而不認同弗洛伊德一直所推崇的性慾、生理等方面起決定性因素的論點。甚至很大程度上否決了弗洛伊德認為精神病理學的最重要元素:俄狄浦斯情結,陰莖羨妒等理論。隨後阿德勒亦離開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自己創建了個體心理學派並組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會自任會長,研究會又在1912年正式更名為個體心理學會。阿德勒在1912年完成了他的一部重要著作:《神經症的特性》,在這部著作里阿德勒所主張的個體行為在社會中的效用被詳細的闡述。尤其在個體無意識指導性支配自卑感與優越感而形成的心理問題,從而對社會規範道德提出控訴。如果不能及時的糾正這樣的不利因素,個體將會發展成為自卑、自私的極度個人主義,並表現出對權利、財富的巨大需求。

阿德勒成為精神病學眾所周知的人物然而正當阿德勒準備為自己的個體心理學做深入研究時,卻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煙火終止了。在那期間他被徵召進入奧地利軍隊。擔任一名戰地醫生。 1920 年後任教於維也納教育學院,並在學校系統中組織兒童指導臨床活動,成立兒童指導中心。戰後阿德勒的影響力亦日益增加-首先由他親自授課關於兒童心理學的臨床講義自1921年開始從歐洲到美國遊歷講演,並指出成長期兒童經歷的重要性,早期記憶是影響一個人的重要心理狀態。並致力推廣社會性在人生命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講述合作才是人一生中必須努力遵循及學習的重點。阿德勒亦由此得以成為同弗洛伊德、榮格等齊名的重要心理學家的。阿德勒最重要的觀點,"個人行為是否具有社會意義表現為:對於社會的責任性,工作中與旁人的聯繫以及是否很好的完成性別角色的扮演。 " 1914 年他創辦《國際個體心理學雜誌》。在1922 年至1930 年期間,他主持召開了五次國際個體心理學會議。 1926 年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客座教授,在1927年成為哥倫比亞大學的客座教授,1932 年他到長島醫學院任美國醫學心理學的第一個講座。 1932年後阿德勒在奧地利的臨床講義大部分被禁止,這是因為他身為猶太后裔的關係。為此阿德勒來到了美國長島醫院擔任美國醫學心理學的第一講師,並1934 年定居紐約。 1937年在赴蘇格蘭阿伯丁做旅行講演時因突發性心髒病逝世。然而他所創立的個體心理學說卻並沒有因此而沒落,被這個新弗洛伊德派學說所吸引的人繼續著阿德勒的工作。

1)虛構的目的:在阿德勒看來,這個虛構的目的就是追求人生的意義、追求優越性、超越、完美,他稱之為追求優越感。他將人類精神的所有外在表現均視為朝向這一目標的運動。

2)尋求優越

阿德勒主張,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有一種自卑感,弱小無助的兒童依賴於更大更強裝的承認照顧才能生存下來,這就是自卑感的證明。阿德勒認為,這種感覺標誌著人生一開始就為克服自卑感而抗爭。他把這種抗爭叫做尋求優越。弗洛伊德根據性的攻擊來描述人的動機,而阿德勒則認為,尋求優越是人生的推動力,所有其他動機都可歸入其中。

3)自卑與補償

阿德勒把自卑與補償看作是追求優越的動力根源。

4)生活風格

阿德勒把個體追求優越目標的方式稱為生活風格。他認為,一個人的生活風格也就是一個人自己的人格,是人格的統一性、個體性,是一個人面對問題時的方法和希望對人生做出貢獻的願望等。阿德勒認為,生活風格在5歲左右就基本形成了,不過只是潛意識地表現出來。阿德勒提出了三種途徑來幫助理解一個人的生活風格。第一是出生順序;第二是早期記憶;第三是夢的分析。

5)社會興趣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217.*.*)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