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電報

電報是一種最早的、可靠的即時遠距離通信方式,它是19世紀30年代在英國和美國發展起來的。電報信息通過專用的交換線路以電信號的方式發送出去,該信號用編碼代替文字和數字,通常使用的編碼是莫爾斯編碼。現在,隨著電話、傳真等的普及應用,電報已很少被人使用了。

簡介

電報(telegram)是通信業務的一種,是最早使用電進行通信的方法。它利用電流(有線)或電磁波(無線)作載體,通過編碼和相應的電處理技術實現人類遠距離傳輸與交換信息的通信方式。電報大大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業社會的其中一項重要發明。早期的電報只能在陸地上通訊,後來使用了海底電纜,開展了越洋服務。到了二十世紀初,開始使用無線電拍發電報,電報業務基本上已能抵達地球上大部份地區。電報主要是用作傳遞文字訊息,使用電報技術用作傳送圖片稱為傳真。 [1]

原理

電報通信是在1837年由美國SFB莫爾斯首先試驗成功的。它的基本原理是:把英文字母表中的字母、標點符號和空格按照出現的頻度排序,然後用點和劃的組合來代表這些字母、標點和空格,使頻度最高的符號具有最短的點劃組合;“點”對應於短的電脈衝信號,“劃”對應於長的電脈衝信號;這些信號傳到對方,接收機把短的電脈衝信號翻譯成“點”,把長的電脈衝信號轉換成“劃”;譯碼員根據這些點劃組合就可以譯成英文字母,從而完成了通信任務。

使用

具體步驟如下:

(一)在向郵政局領取的電報單上正確、詳細填寫收報人姓名、地址。發信城市居民個人的電報應詳細寫明街道總稱、路名、門號及收報人姓名;發給代號工廠電報,工廠代號應使用漢字號碼書寫或用電碼詳寫,以免與電報掛號混淆;用部隊代號代替收報人地址應在數碼代號後寫明“部隊”字樣;用郵政信箱代替收報人住址,信箱號後應寫明“信箱”字樣,並寫明收報人姓名。

(二)將電報稿內容填寫在第二欄內(電報內容與署名欄),因為電報是按字數收費(每字收費七分),所以電文語言力求簡練、明白,能用一個字表達清楚的無須再用幾個字,但也要防止用字過少致使電文內容不明確而造成收報人誤解,貽誤事情。電文從左向右橫寫,小方格內寫漢字,不必加標點符號。電文末尾應正確填寫發報人姓名或單位。發報人可用一、二個字填寫為收報人所熟悉的自己的自稱,如:“母”、“子”等。

(三)發報人姓名、詳細地址及電話號碼填寫在電報單最後一欄。此欄內容供郵政局存查、聯繫之用,不拍發,因此也不收費。

在完成以上幾個格式內容的填寫後,發報人可將電報單交付郵政局工作人員拍發。發報人如果居住地區離城鎮較遠,可以委託郵遞員代辦。還必須指出,發報人如果遇到事情特別緊急,可向郵電局工作人員提出拍發加急電報,但需加費。電報單應用墨水筆書寫,字跡必須工整、清楚,以免譯錯,誤時誤事。

發明

19世紀30年代,由於鐵路迅速發展,迫切需要一種不受天氣影響、沒有時間限制又比火車跑得快的通信工具。此時,發明電報的基本技術條件(電池、銅線、電磁感應器)也已具備。 1837年,英國庫克和惠斯通設計製造了第一個有線電報,且不斷加以改進,發報速度不斷提高。這種電報很快在鐵路通信中獲得了應用。他們的電報系統的特點是電文直接指向字母。

與此同時,美國人莫爾斯也對電報著了迷。他是一位畫家,憑藉了他豐富的想像力,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實現了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目標。在他4l歲那年,他從法國學畫後返回美國的輪船上,醫生傑克遜將他引入了電磁學這個神奇世界。在船上,傑克遜向他展示了“電磁鐵”,一通電能吸起鐵的器件,一斷電鐵器就掉下來。還說“不管電線有多長,電流都可以神速通過”。這個小玩意兒使莫爾斯產生了遐想:既然電流可以瞬息通過導線,那能不能用電流來傳遞信息呢?為此,他在自己的畫本上寫下了“電報”字樣,立志要完成用電來傳遞信息的發明。 [2]

回美國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研製電報的工作中去。他拜著名的電磁學家亨利為師,從頭開始學習電磁學知識。他買來了各種各樣的實驗儀器和電工工具,把畫室改為實驗室,夜以繼日地埋頭苦幹。他設計了一個又一個方案,繪製了一幅又一幅草圖,進行了一次又一次試驗,但得到的是一次又一次失敗。在深深的失望之中好幾次他想重操舊業。然而,每當他拿起畫筆看到畫本上自己寫“電報”字樣時​​,又為當初立下的誓言所激勵,從失望中抬起頭來。

他冷靜地分析了失敗的原因,認真檢查了設計思路,​​發現必須尋找新的方法來發送信號。 1836年,莫爾斯終於找到了新方法。他在筆記本上記下了新的設計方案:“電流只要停止片刻,就會現出火花。有火花出現可以看成是一種符號,沒有火花出現是另一種符號,沒有火花的時間長度又是一種符號。這三種符號組合起來可代表字母和數字,就可以通過導線來傳遞文字了。”我們如今看起來是多麼簡單的事啊!但莫爾斯是世界上第一個想到用點、劃和空白的組合來表示字母是多麼不容易啊!這種用編碼來傳遞信息的構想是多麼偉大,多麼奇特!這樣,只要發出兩種電符號就可以傳遞信息,大大簡化了設計和裝置。莫爾斯的奇特構想,即著名的“莫爾斯電碼”,是電信史上最早的編碼,是電報發明史上的重大突破。

莫爾斯在取得突破以後,馬上就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去,把設想變為實用的裝置,並且不斷地加以改進。 1844年5月24日,是世界電信史上光輝的一頁。莫爾斯在美國國會大廳裡,親自按動電報機按鍵。隨著一連串嘀嘀嗒嗒聲響起,電文通過電線很快傳到了數十公里外的巴爾的摩。他的助手準確無誤地把電文譯了出來。莫爾斯電報的成功轟動了美國、英國和世界其他各國,他的電報很快風靡全球。

19世紀後半葉,莫爾斯電報已經獲得了廣泛的應用。 [3]

電報的發明者

雖然早在19世紀初,就有人開始研製電報,但實用電磁電報的發明,主要歸功於英國科學家庫克、惠斯通和美國科學家莫爾斯。 1836年,庫克製成電磁電報機,並於次年申請了首個電報專利。惠斯通則是庫克的合作者。莫爾斯原本是美國的一流畫家,出於興趣,他在1835年研製出電磁電報機的樣機,後又根據電流通、斷掉時出現電火花和沒有電火花兩種信號,於1838年發明了由點、劃組成的“莫爾斯電碼”。

1858年7月《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報導:眾所周知,英國人一向宣稱,電磁式電報(magnetic telegraph)是由他們的同胞惠斯通教授發明的。而在大西洋彼岸,電報公司的成立,則讓更多的歐洲人開始討論,誰才是電報的真正發明者。法國巴黎的《通報》(Moniteur)認為,莫爾斯雖不是電報原理的創立者,卻是第一個將該原理用於實踐的人。

歷史

早在莫爾斯之前,就有人想過用電來進行通信,最早的電報機應該是有著26根電線的機器。 1753年,當時對電的研究尚只停留在靜電上,一位叫摩爾遜的人,利用靜電感應的原理,用代表26個英文字母的26根導線通電後進行信息傳輸,但這種機器需要的導線太多,設置龐雜,並且靜電傳應的距離有限,因此這項發明沒有得到推廣。 1804年,西班牙的薩瓦將許多代表不同字母和符號的金屬線浸在鹽水中,他的電報接收裝置是裝有鹽水的玻璃管,當電流通過時,鹽水被電解,產生出小氣泡,他根據這些氣泡辨識出字母,從而接收到遠處傳送來的信息。但薩瓦的電報接收機可靠性很差,不具實用性。後來,俄國科學家希林格設計了一種只用8根電線的編碼式電報機,並且取得試驗上的成功,但由於需要的導線還是太多,依然難以達到實用之功效。

上述這些幼稚時期的電報接收裝置雖然沒有得到最終的應用和推廣,但它們為後進者提供了試驗基礎,隨著電磁學理論的不斷完善,電學的進一步發展,一根導線的電報機在莫爾斯的千呼萬喚中誕生了。

莫爾斯:上帝創造了何等奇蹟!

1843年,塞繆爾·莫爾斯用國會贊助的3萬美元建起了從華盛頓到巴爾的摩之間長達64公里的電報線路,翌年5月,他在華盛頓國會大廈最高法院會議廳裡,用他從1837年便發明出來並不斷完善的電報機,向巴爾的摩發送了世界上的第一封電報,電文內容是《聖經》中的一句話:上帝啊,你創造了何等的奇蹟! [2]

自此之後, 這種“閃電式的傳播線路”迅速發展,形成了巨大的通訊網絡。電報本身不是大眾傳媒, 但它為大眾傳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訊手段, 而作為現代重要傳播媒介的通訊社, 也是在電報技術發明之後才出現和發展起來的。自助者天助。上帝沒有創造奇蹟,但上帝很公平。他沒有使莫爾斯循著四十年的人生軌跡繼續走向繪畫世界的輝煌--儘管他已是時人公認的一流畫家,但讓莫爾斯最終實現他的發明夢想,在科學界獲得了一個席位,從此開啟電子通信時代的新紀元。

衰落

隨著通訊科技的發展,電報已不再是主要的通訊方法。自從電話網絡數位化以後,電報通訊變成為數位通訊網絡內其中一種以文字通訊的應用。當電腦、電子郵件以及手提電話的短信日漸普及以後,電報更進一步被取代。如今一般人已不會使用電報通訊。傳統的電報新聞(即電訊新聞稿)亦已由電腦、互聯網及手提電話的短信所取代。只有在一些很特別的舊有應用環境下,才會偶然看見使用電傳打字機的電報業務。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3.58.*.*)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