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近代中國的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衝突、交融的艱難過程中誕生的。這種文化是由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空想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三個層面構成的,最終馬克思主義佔據統治地位,成為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指導思想。

形成過程

1.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了獨立自主地位,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半殖民地化來看,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等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的破壞,中國在政治上已經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國家地位。特別是列強建立的租界,完全獨立於中國行政系統和法律權限以外,是“國中之國”,成為列強推行侵華政策的基地。從半封建化來看,鴉片戰爭後,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為主要標誌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一方面,東南沿海地區以棉紡織業為主的家庭手工業受到外來商品的​​巨大衝擊,另一方面,以絲茶為主的農產品日益商品化。2.第二次鴉片戰爭使外國侵略勢力從沿海深入到內地,從東南沿海擴展到東北沿海,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如外國公使進駐北京,便於通過清政府直接控制中國;英俄侵吞大片領土,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成立總理衙門,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任命英國人為海關總稅務司,使中國的海關管理權落入外國人手裡;另外,赫德曾向總理衙門遞交一篇《局外旁觀論》,還推薦美國人蒲安臣任中國使臣,出訪歐美,干涉中國的內政外交。這一時期,由於洋務派多方依賴洋人,引進西方技術和設備,為外國擴大經濟侵略提供了便利,加上外國侵略者直接控制中國海關,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大大加劇,外國商品充斥中國市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洋貨輸入並未打開局面,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封建自然經濟在外國商品衝擊的大潮下終於敗下陣來,家庭手工業紛紛破產,農產品加速商品化。同時,由於失去海關保護,民族工業的發展舉步維艱。中國社會經濟日益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淪為外國侵略者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掠奪地。

3.中法戰爭中國不戰而敗,不僅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軟弱無能,而且進一步刺激了列強侵略中國的野心,加快了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如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殖民統治,加劇了中國邊疆危機;允許法國在中國投資建築鐵路,不僅有利於列強對中國的資本輸出,而且為列強通過鐵路向中國境內滲透,加強政治、經濟和文化侵略和瓜分中國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

4.甲午戰爭的失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大大加快。首先,清政府承認日本控制朝鮮,便利了日本以朝鮮為跳板,向中國東北擴張勢力。台灣、澎湖列島大片領土的割讓,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此後,列強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妄圖把中國變成它們的殖民地。新的通商口岸的開放和內河新航線的開闢,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到中國內地。其次,巨額賠款不僅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而且便利了列強對中國的資本輸出,使列強進一步控制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當然,甲午戰爭以後,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列強對華投資的增加,封建自然經濟逐步走向消亡。特別是新民主主義經濟出現後,從根本上不斷瓦解著封建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和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代表了中國半封建化的必然走向,是歷史的進步。

5.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最終使中國完全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方面,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砲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由各國派兵保護​​;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清政府答應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鬥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質的組織,使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帝國主義通過清政府加強了對中國人民的軍事監督和政治奴役。另一方面,巨額賠款和此後列強對中國的大量投資,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的經濟掠奪。在此之後,中國社會性質進一步沉淪。辛亥革命後,俄國在北方策動外蒙古自治,並強佔中國唐努烏梁海地區;英國在西部策動西藏獨立未遂,製造了一條非法的“麥克馬洪線”,把中國西藏東部9萬多平方公里領土劃到這條線以南;日本藉口對德宣戰,出兵山東,強佔了膠濟鐵路和青島並誘使袁世凱政府簽訂了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袁世凱死後,帝國主義各自扶持代理人,“以華製華”,造成軍閥割據,連年混戰的局面。 1931年,日本佔領中國東北三省,東北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接著,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使中國喪失了華北、華中和華南的大片領土,中華民族處於歷史上最嚴重的危機關頭,中國有逐步淪為日本殖民地的嚴重可能。

特點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具有以下特點:

①封建自然經濟的基礎雖然遭到了破壞,但封建剝削制度依然存在,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同買辦資本、官僚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生活中,仍然佔著優勢地位。封建主義是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同盟者及其統治的基礎。 ②民族資本主義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並在中國的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很大作用,但它的大部分同外國資本主義和該國封建主義或多或少都有聯繫,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力量軟弱,不可能衝破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束縛。 ③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不僅強大,而且根深蒂固。他們和中國的反動勢力相互勾結,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並且控制了中國的政治中樞和軍事要地。 ④中國歷屆政府具有極強的反動性。從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到國民政府,不僅是壓迫人民、阻止社會進步的專制政府,而且是對外投降的賣國政府。 ⑤中國經濟和政治的發展呈現出極端不平衡的狀態。這是由於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同時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分散的地主經濟,中國長期處於不統一狀態。 ⑥中國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程度世界少見。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剝削下,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破產,他們過著飢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⑦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極為緩慢,經濟異常落後。現代工業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的比重很小,在抗日戰爭以前,現代工業大約佔10%左右,農業和手工業大約佔90%左右。

相關事件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1.繼續:①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脈相承,都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變中國為英國等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②戰爭性質一脈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義的殖民掠奪戰爭。 ③戰爭影響一脈相承,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半殖民地化加深。擴大:①從戰爭進程來看:a.侵略力量擴大。鴉片戰爭侵略軍只有英國;第二次英法兩國出兵,美俄參與。 b.侵略時間增長。第一次兩年多;第二次延續達四年之久。 c.侵略區域擴大。第一次主要在長江以南沿海地區;第二次從沿海一直侵入北京。 d.訂約國和條約增多。第一次只與英法美三國簽約;第二次與英法美俄四國共簽訂了七個條約。 ②從危害和影響來看:a.開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開5口,割香港島;第二次增開11處,英增割九龍司,沙俄割去中國東北、西北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 b.中國主權遭到更多破壞。第一次,中國領土、領海、司法、關稅等主權被破壞;第二次外國公使進駐北京,中國內河航運權的喪失等,使中國主權進一步遭到破壞,外國侵略勢力由中國沿海進入中國內地。 c.同鴉片戰爭相比,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2.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歷史必然性

國際:①19世紀5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迫切要求擴大海外殖民地市場,企圖通過“修約”擴大侵華權益,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根本原因。 ②1856年3月,英法與俄的克里米亞戰爭結束,使英法得以騰出手來發動侵華戰爭。

國內:①清政府正傾盡全力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②清政府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心懷疑懼,拒絕修約──直接原因。

3.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①在政治上,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清朝統治者集團,開始分化。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②在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並伸向內地,方便了它們傾銷商品,掠奪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衝擊。同時,中國洋務運動興起,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總之,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馬關條約》的影響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是帝國主義變中國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的步驟。

1.台灣,遼東半島,澎湖列島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2.巨額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同時,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清政府大借外債,列強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3.通商口岸的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

4.允許在華投資辦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馬關條約》對中外歷史產生的重大影響

1.從中國方面看,①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華大規模輸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誌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國際地位急劇下降。 ②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反抗侵略的鬥爭高漲,如義和團運動。

2.對日本而言,得到巨額賠款和台灣等戰略要地,不僅促進了該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對遠東地區的進一步侵略。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43.*.*)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