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東北抗日聯軍:抗戰時期東北抗日武裝

東北抗日聯軍的鬥爭,是在“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各階層人民掀起的轟轟烈烈的抗日救國鬥爭的高潮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東北抗日聯軍是在東北抗日義勇軍的餘部、反日游擊隊和東北人民革命軍的基礎上產生和建立的。 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我黨在東北沒有武裝力量。在1927年中國共產黨“八七”會議之前,東北地區甚至沒有統一的黨組織。 “八七”會議之後,中共中央派順直省委組織部長兼秘書長陳為人到東北籌建東北地區黨的統一組織——中共滿洲省委。 1927年10月24日,在哈爾濱道里區十三道街48號,由陳為人同志主持召開了有哈爾濱、大連、長春、瀋陽等地共40名黨員代表參加的東北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會議通過了《我們在滿洲的政綱》和滿洲工人運動、農民運動的兩個《決議案》,宣布中共滿洲省臨時委員會成立,選舉陳為人為臨時省委書記兼宣傳部長;決定“臨委機關”設在奉天(今瀋陽),同時向東北各地黨組織發出了第一號通告,宣布中共滿洲省臨委成立,領導奉、吉、黑三省黨委。這次會議,標誌著東北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但是會議並沒有決定建立革命武裝。1928年9月,中共滿洲省臨委改為中共滿洲省委,從此,東北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的黨的領導機構,有力地推動了東北三省各地黨組織工作的開展。在中共滿洲省委的領導下,東北的工人罷工、學生罷課、農運、軍運的鬥爭,日益高漲,中共滿洲省委成為東北反帝反封建鬥爭的領導核心。中共滿洲省委在“九·一八”事變前,在東北的主要任務是以開展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為中心進行革命鬥爭的。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占中國東北的侵略戰爭。 1931年9月19日,中共滿洲省委發表了《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領滿洲宣言》,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和國民黨投降帝國主義的罪惡,指出日本要變東北為其殖民地,號召東北人民奮起抵抗,趕走日本侵略者。

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斥責國民黨政府賣國不抵抗的政策,號召全國人民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1931年9月21日,流亡到北平的東北籍學生3000餘人成立“東北學生抗日會”,組織“敢死隊”,決心“與倭賊拼爭”;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滿洲事變的決議》,要求“在滿洲更應該加緊地組織群眾的反帝運動,發動群眾鬥爭,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組織“兵變與游擊戰爭,直接給日本帝國主義以嚴重的打擊”;1931年9月23日,中共滿洲省委作出《關於士兵工作緊急決議》,發出黨要組織領導東北人民進行游擊戰爭的號召;193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向中共滿洲省委發出《關於滿洲士兵工作的指示》,指出要“抓住有利時機,建立游擊隊和開闢游擊區。同月,《紅旗週報》第20期發表了周恩來的文章《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滿洲與我們黨當前任務》指出,組織“救國義勇軍的組織已成為工農勞苦群眾的普遍要求,我們要領導工農及一切被壓迫民眾自己組織武裝的救國義勇軍”。隨即,中共滿洲省委作出在各地創建反日游擊隊和開展游擊戰爭的決定。

在民族矛盾上升為國內主要矛盾的情況下,在中國共產黨的抗日號召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日浪潮的影響下,一些愛國的、有民族氣節的東北軍部分官兵紛紛起來抗日。 1931年9月24日,駐依蘭鎮守使兼第24旅旅長李杜向其所轄各縣通電,呼籲軍民團結共同抗日;1931年9月25日,駐吉林省城的第25旅張作舟部開抵榆樹,宣布抗日;同月末,東北邊防軍司令部駐吉副司令長官公署衛隊團團長馮佔海率所部在永吉縣老營盤舉行抗日誓師大會,並通電全省;1931年10月初,鄧鐵梅在鳳城縣四區小湯溝顧家堡子創建東北民眾自衛軍,鄧任司令。他們在裝備、訓練等方面相形見絀的情況下,在國民黨政府不抵抗和不援助的打擊下,在窮凶極惡的日本帝國主義壓迫和包圍下,自發地組織起“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等各種名稱的抗日隊伍(統稱為抗日義勇軍),不顧一切,接竿而起,殺向抗日疆場。尤以馬占山為首的東北義勇軍首當其衝,率先於1931年11月與日本關東軍主力多門師團和張海鵬偽軍進行戰鬥,斃敵甚多,博得全國人民的喝彩和援助,成為一時的抗日民族英雄。

義勇軍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決心,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意志,義勇軍的隊伍隨之擴大,加入義勇軍行列的不僅有為中國人民徹底解放和中華民族獨立而英勇奮鬥的共產黨人、工人、農民、學生和知識分子,而且還有地方官吏和土紳,甚至還有遍布東北各地的綠林隊伍和民間團體的“紅槍會”、“大刀會”等,他們也都紛紛舉起抗日義旗,同義勇軍以血肉勇敢地與日本侵略軍拼殺,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東北抗日義勇軍風起雲湧,盛極一時,發展之迅猛,參加階層之廣泛,在東北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從義勇軍興起,到1932年夏季,僅半年多的時間就發展到三十餘萬人。

東北抗日義勇軍在孤懸敵後的種種困難條件下,勇敢頑強地阻擊日軍進犯。中共滿洲省委對抗日義勇軍的興起和發展,曾在可能的條件下給予領導和幫助,東北各地黨組織不僅發動群眾支援義勇軍的鬥爭,動員工農參加義勇軍,而且派了許多共產黨員和進步群眾到義勇軍中工作,對義勇軍的抗日鬥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為以後抗日聯軍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由於義勇軍不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隊伍,他們中的領導人物大多是一些舊軍隊的軍官,政治上比較落後,相互間派別繁多,意見分歧,互相猜疑,甚至火摒,所率部隊成分複雜,紀律鬆弛,往往抗敵不足,擾民有餘僅持續年餘就在敵軍全面進攻、各個擊破的壓力之下,土崩瓦解,煙消雲散。事實證明,他們擔負不起領導群眾進行抗日鬥爭的重任,但它在中華民族解放鬥爭史上仍有其重要意義,它是一次大規模的民眾自發抵抗運動,揭開了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序幕,它給日本侵略者的沉重打擊,延緩了日軍佔領東北及擴大侵華戰爭的進程,它所體現的各階層人民共同抗敵的愛國主義精神,對東北和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中共滿洲省委在領導與協助義勇軍鬥爭的同時,就注重建立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從1932年初開始,中共滿洲省委陸續派省委軍委書記楊林、楊靖宇等到南滿;中共大連市委書記童長榮到東滿;省委軍委書記趙尚志到巴彥、珠河;省委秘書長馮仲雲到湯原,進行創建抗日武裝的工作,先後建立起巴彥、磐石、海龍、延吉、琿春、汪清、安圖、和龍、珠河、密山、寧河、湯原、饒河等十幾支反日游擊隊和抗日救國游擊軍、綏寧反日同盟軍等,開展游擊戰爭,打擊日本侵略者。同時,爭取偽軍譁變,收編義勇軍殘餘部隊和其他一些如“山林隊”、“紅槍會”等反日武裝。各地反日游擊隊在同日偽軍的浴血奮戰中不斷發展,壯大了自己的力量。

從1932年1月到1933年9月,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以嶄新的思想風貌和戰鬥風格,活躍在抗日的戰場上,它以抗日救國為宗旨,密切和人民群眾結合在一起,英勇頑強、勇於獻身,使在日本侵略軍鐵蹄踐踏下的東北人民,從抗日游擊隊的鬥爭中得到了鼓舞,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之所在。但是,東北人民抗日救國的迫切要求,受到了當時中共中央領導機關推行王明“左”傾政策的影響,在1932年6月召開的“北方會議”上規定包括東北在內的北方各省和南方革命根據地一樣進行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和紅軍,把堅持抗日鬥爭正確方向的中共滿洲省委書記羅登賢同志調離領導崗位,把省委和一些地方黨組織的負責人堅持援助義勇軍和聯合其它抗日武裝力量的正確主張和實際工作,斥之為“機會主義”,嚴重地脫離了當時東北工作的實際,不僅喪失了抗日義勇軍蓬勃發展的有利形勢,而且使反日游擊隊的發展也受到不利影響。

1933年1月3日,日本侵略者侵占山海關,向華北擴大侵略戰爭。 1月7日,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發表宣言,鄭重提出:中國工農紅軍願在停止進攻蘇維埃區域,保證民眾的民主權力和武裝民眾的三個條件下,和國內任何軍隊訂立作戰協定,共同抗日。 1月26日,《中央給滿洲各級黨部及全體黨員的信》(簡稱“一·二六指示信”),進一步提出了在東北地區實行全民族反日統一戰線的方針,聯合各種反日武裝力量共同抗日。 “一·二六指示信”提出的建立反日武裝統一戰線的策略,切合東北實際情況,東北各地黨組織根據“一·二六指示信”的策略方針,停止了在東北實行土地革命的政策,將建立蘇維埃政權、紅軍游擊隊,改變為建立抗日人民政府和人民革命軍。這一決定,意味著東北的反日游擊隊組織將向反日武裝統一戰線方向發展,標誌著抗日武裝的統一化、正規化、序列化的開始和游擊戰爭的新開端。

從1933年9月到1936年2月,反日游擊隊相繼改編成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同盟軍和東北反日聯合軍共6個軍

東北人民革命軍各軍在組建過程中和組建之後,進行了艱苦細緻的工作,爭取並團結了各種抗日武裝隊伍共同抗日。人民革命軍的英勇善戰和對抗日救國事業的忠誠,感召了各種抗日隊伍紛紛向人民革命軍靠攏。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和第2軍在成立軍部之前,各自先以軍的番號成立軍下屬的獨立師。第1軍獨立師於1933年9月18日成立,從1934年1月開始,獨立師便聯合幾支抗日義勇軍和山林隊共同作戰。 2月21日,獨立師司令部召集了17支抗日義勇軍隊伍代表參加的會議,通過了《東北抗日聯合軍宣言》,成立了東北抗日聯合軍總指揮部,選舉楊靖宇為總指揮,以第1軍獨立師為中心,領導對日作戰,參加聯合作戰的義勇軍部隊達5000餘人;第2軍第1獨立師於1934年3月成立。 1934年7月,獨立師一部聯合十餘支義勇軍、山林隊共同組成了抗日聯合軍指揮部,推選王德泰為指揮,參加聯合作戰的義勇軍、山林隊共1000餘人;第3軍在成立之前,於1934年3月,由珠河游擊隊發起,召集了以“愛民”、“北來”、“好友”、“七省”為名的義勇軍、山林隊首腦會議,依照中共滿洲省委提出的三項條件(不投降、不賣國、收復失地,抗日到底;擁護民眾利益;允許民眾武裝抗日),決定成立東北反日聯合軍總司令部,推選趙尚志為總司令。第4軍、第5軍都是以我黨直接領導的抗日隊伍為骨幹,聯合救國軍餘部和其他抗日武裝隊伍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各地聯合軍指揮部、總司令部和同盟軍的建立,標誌著以人民革命軍為中心的聯合各種抗日武裝力量的反日統一戰線已初步形成。

東北人民革命軍的成立、反日統一戰線的形成、抗日游擊戰爭的發展,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在兩年多的時間裡,人民革命軍各部由於執行反日統一戰線的方針,實行符合實際的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在艱苦的環境中英勇奮戰,粉碎了日偽軍的多次“討伐”,發展壯大了自己的隊伍,並擴大了游擊根據地,開闢了新的游擊區,使東北抗日游擊戰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好局面。 1935年5月以來,發生了日本侵略華北和國民黨政府喪權辱國的《華北事變》,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宣言”指出:“我國家我民族已處在千鈞一發的生死關頭。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聖天職!”;呼籲全國“停止內戰,以便集中一切國力(人力、物力、財力、武力等)去為抗日救國的神聖事業而奮鬥”;並提出了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的主張。同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八一宣言”的發表和紅軍長征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鬥志,推動了抗日救國運動的蓬勃發展。身處抗日游擊戰爭前線的東北人民和東北人民革命軍指戰員更受到莫大鼓舞。在中國共產黨東北各地黨組織的領導下,1935年冬,東北人民革命軍各部開始著手組建東北抗日聯軍。 1936年2月20日,東北抗日聯軍發表了《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宣布將人民革命軍、反日聯合軍、反日游擊隊一律抗日聯軍、抗日游擊隊。從1936年2月開始至1937年12月,東北抗日聯軍組建完畢。這個時期是東北抗日部隊第2次改、擴編時期,也是抗日部隊進一步壯大時期,在這一時期,東北抗日部隊由過去的6個軍擴編到11個軍,並形成了東北抗日軍隊第一次統一的稱謂——東北抗日聯軍,它標誌著東北游擊戰爭迎來了新的高潮期。

在這11個軍中,除第7軍是在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4軍第4團基礎上改編成立的外,第8、9、10、11這4個軍是在義勇軍餘部和抗日山林隊的基礎上建立的。

建制

東北抗日聯軍第1軍

前身是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於1936年7月改編成立。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宋鐵岩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1個教導團;

東北抗日聯軍第2軍

前身是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2軍,於1936年3月改編成立。王德泰任軍長,魏拯民任政治委員,李學忠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1個教導團;

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

前身是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於1936年8月改編成立。趙尚誌任軍長,張壽籛(李兆麟)任政治部主任。下轄10個師;

東北抗日聯軍第4軍

前身是東北抗日同盟軍第4軍,於1936年3月改編成立。李延祿任軍長,黃玉清任政治部主任。下轄4個師、3個游擊團;

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

前身是原東北反日聯合軍第5軍,於1936年2月改編成立。周保中任軍長,柴世榮任副軍長,胡仁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

東北抗日聯軍第6軍

前身是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6軍,於1936年9月改編成立。夏雲傑任軍長,張壽籛(李兆麟)任政治部主任(代)。下轄4個師;

東北抗日聯軍第7軍

前身是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4軍第4團,於1936年11月擴編成立。陳榮久任軍長,崔石泉(崔庸健、朝鮮國籍)任參謀長。下轄3個師;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3.58.*.*)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