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公共福利

傷殘保險

傷殘保險是指當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的勞動者因傷病致殘喪失全部或部分勞動能力致使經濟收入受到影響時,向他們提供全部或部分醫護康復費用,並補貼其部分經濟收入,從而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社會保險項目。員工由於種種意外事故,受傷致殘,為了使員工在受傷致殘失去勞動力時得到相應的經濟補償,企業應該按規定為每一位正式員工購買傷殘保險。

社會保險

社會總有不平均現象,目標就是保證物質及勞動力的再生產和社會的穩定。社會總會有喪失勞動能力、暫時失去勞動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損失的人口,社會保險為他們提供收入或者補償。社會保險的主要項目還包括養老社會保險、醫療社會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等,這樣就可以更全面保障社會的穩定性。公共福利主要特徵

公共福利的主要特徵有:

1、宏觀性。

2、社會化。

3、多樣化。

4、全民受益。

在許多場合,公共福利僅指城鎮公共福利,主要有住宅福利、衛生福利、教育福利、文化康樂福利和特殊群體福利等。

狹義

概念及其理論在方法論

長期以來,福利問題一直是經濟學家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在經濟學家的著作中,收入、財富、個人福利、社會福利等這些概念,構成了經濟學的基本概念。福利與收入、財富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按照經濟學家的說法,收入是指個人在特定的時期所掙得的貨幣的數量,財富則比收入概念的外延要寬,名泛指個人在特定時期所獲得的全部商品和勞務。這兩個概念所反映的內容是客觀的,無論是貨幣還是有形的商品和無形的勞務,都是客觀地存在著的,並且是可以計算的,可以轉讓給他人的。福利則不同,它是一個主觀的概念。福利是指收入、財富給人們帶來的效用,或者說是指人們的需要得到滿足的程度。同樣的收入和財富給予不同的人的效用是不一樣的,因而給人們所帶來的福利是不一樣的。例如,300元人民幣對一個百萬富翁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因而給他或她所帶來的福利也是微不足道的;但對於一個城市失業工人來說,這可能是他或她一個月的生活費,因而這300元人民幣給後者帶來的福利要比給前者所帶來的福利大得多。進而言之,相對於一個貧困地區的中國農民而言,這300元人民幣可能是他或她一個5口之家一個月甚至兩個月的生活費,因而給他或她所帶來的福利就更大了。由於同樣的貨幣或財富給不同的人所帶來的福利是不一樣的,因而福利與人們的主觀感受有關(當然需要以特定的客觀資源為基礎),具有主觀的特徵。福利是客觀的資源對人們所產生的一種效用,這種效用有正負之分。正效用包括個人得自所有那些原則上能夠滿足人類需求的商品和勞務的愉悅,負效用包括取得這些商品和勞務所需的成本(例如閒暇時間的喪失)以及由他人行為引致的負的外部效應。這種正負效用的總和構成了我們所說的福利。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學家所說的福利與我們前面所說的利益在內涵上基本是一致的。

在經濟學家的眼中,福利有個人福利與社會福利之分。個人福利是指個人需要得到滿足的程度。經濟學著作在論述福利問題時總是從個人福利出發的,因而其所談的福利首先是個人福利。但是,經濟學家並不反對社會福利的存在,相反他們還十分重視社會福利的研究。他們所理解的社會福利是指所有個人的共同福利,或者稱之為所有個人福利的加總。例如,伯格森學派的福利經濟學認為,社會福利是由以下因素構成的:被幾個個人消費的m種商品和勞務的數量;他們的工作努力程度;以及任何其他影響社區成員的福利因素。庇古學派的福利經濟學認為,社會福利是幾個個人各自效用的總和。羅爾斯將社會福利做了這樣的描述:社會福利是由社會中處境最差的人決定的。只有當社會中最差的人的處境得到改善時,社會福利才會增長。帕累托則為社會福利制定了這樣一個標準:當群體中一個或更多成員的處境被改善而沒有一個成員的處境被惡化時,社會福利就被增進了。根據這一標準,如果在不降低一個人或更多人的效用的前提下,一旦無法提高一個或更多個人的效用水平,那麼社會福利就達到了所謂的帕累托最優。

基本特徵

第一,經濟學家們所說的福利主要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所指的僅僅是或者主要是經濟福利。無論是個人福利還是社會福利,都是從經濟學的意義上來闡述的。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個人福利(效用)指的是個人需要的滿足程度,只要這種需要是基於經濟因素的”。這種個人或社會基於經濟因素對人們需要的滿足程度的福利,把其稱之為經濟福利不僅僅是恰如其分的,而且是更為準確的。因此,我們有理由把這種福利概念下所描述的社會福利稱之為狹義的社會福利,把這種社會福利理論稱之為狹義的社會福利理論。

第二,社會福利是基於個人福利產生的。沒有個人福利就無所謂社會福利。在個人福利與社會福利的關係上,一些經濟學家直接主張社會福利就是個人福利的加總或總和。因此,沒有個人福利就沒有社會福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個人福利總是優於社會福利。從理論研究的過程來說,只有先探討個人福利問題,才能進一步探討社會福利問題;從理論的表達方式上來看,只有先描述個人福利,然後才能描述社會福利;從政府的實際作為來看,只有先保證絕大多數個人的福利,然後才能談得上保證社會的福利。總之,個人福利不但先於社會福利,而且是社會福利的基礎。

第三,狹義的福利理論在基本的方法論上是以個人主義的假設為前提的。所謂個人主義方法就是假定每個個人都是具有理性的經濟人,他們都在根據理性的要求有意識地追逐自己的利益或福利。因此,狹義福利理論的分析是從單個居民的個人偏好和行為出發的。正是從這種個人主義的方法論原則出發,狹義的福利理論才能解釋為什麼同樣的經濟資源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效用即福利,這種不同的原因就在於個人偏好的不同。例如,有人偏好麵包,有人偏好白酒。對於一個偏好麵包的人來說,白酒對他或她的效用(福利)肯定不如麵包對他或她的效用(福利);相反,對於一個偏好白酒的人來說,麵包的效用(福利)肯定不如白酒對他或她的效用(福利)。按照這種個人主義方法,一個經濟中的個人總是根據自己的價值偏好做出傾向於自己福利最大化的決策。與此同時,這種理論不僅僅將這種個人主義的方法運用於個人經濟決策行為的分析,而且還將這種方法運用於政府的經濟決策行為的分析之中。按照他們的假定,政府被視為一群為另一群個人生產公共物品的個人,即供給者,而那另一群個人即需求者,他們按照其自身的偏好對公共物品進行價值評估。社會福利既是個人福利的加總,也是政府決策行為的結果。

廣義

理論依據

行為科學已經證明,人並非僅僅是經濟人,而且也是社會人。人除了具有經濟需求之外,還有社會需求。著名行為科學家馬斯諾在《人類動機的理論》、《激勵與個人》等著作中,把人類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發生的先後次序排列成以下五個層次:第一層次,生理上的需要,包括維持生活必需的各種物質上的需要,如衣食、住房、醫藥等;第二層次,安全上的需要,如不會失業、生活有保障、生病和老年有所依靠等;第三層次,感情和歸屬上的需要,如成人對於愛情和婚姻的需要;第四層次,地位和受人尊敬的需要,如對社會聲望、名譽等的需要;第五層次,自我實現的需要,如有事業心,希望成就自己的事業等等。馬斯諾認為,人們一般是按照這個層次序列來追求其需要的滿足的。按照福利經濟學的觀點,個人福利是對個人需要滿足的程度。人的經濟需要固然只能由經濟因素來滿足,從而產生經濟福利;同樣,人的其他非經濟需要也只能由非經濟​​因素來滿足,這樣一來,福利就不僅僅是經濟福利,還應包括一系列非經濟福利。

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人們的社會生活領域一般可以分為經濟、政治和文化三個基本領域。與這三個基本領域相對應,人們的利益一般可以劃分為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三種基本利益,並且這三種基本利益是相互關聯的,經濟利益是最基本的利益,它對人們的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起著最終的決定作用;人們的政治利益是在經濟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並為經濟利益所決定,同時又反過來影響經濟利益的存在和發展;人們的文化利益是其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反映,它直接受政治利益所支配,但最終由經濟利益所決定。根據這一理論原理,人的福利也不僅僅是經濟方面的,除了經濟福利外,還存在政治福利和文化福利。如果說人的經濟福利是各種經濟因素對人的經濟需求的滿足程度的話,那麼,人的政治福利則是各種政治因素對人的政治需求的滿足程度,這種滿足程度越高,則其政治福利越大;人的文化福利是各種文化因素對人的文化需求的滿足程度,這種滿足程度越高,則其文化福利越大。這三種福利,構成了人們福利的基本內容。

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臘的大思想家亞里土多德就說過,人是無生的政治動物。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必須過群體生活。如果脫離了群體,人就不成其為人。這種過群體生活的需求就是人們的政治需求。政治需求是在經濟需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更高層次的需求。具體說來,這種需求主要表現為人們對政治自由的渴望、對政治權力取得和運用的需要和參與政治過程的願望,等等。對人們這方面需求的滿足只有通過一系列政治因素才能實現,這些因素如權力、制度,等等。人們對政治需求的滿足程度便構成其政治福利(效用)。政治福利也有個人政治福利與社會政治福利之分。個人政治福利是個人政治需求的滿足程度,它是社會政治福利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社會政治福利是社會中的全體成員對其政治需求滿足程度的總和,這種總和並非個人政治福利的簡單相加,而是社會政治系統綜合作用的結果。人們的政治需求如同人們的經濟需求一樣重要,因此,政治福利往往與經濟福利有著同樣的重要性。當然,具體到各個具體的個人而言,每個個體對經濟的需求與對政治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有些人經濟需求更強烈,對他們而言,經濟福利比政治福利更加重要;而另一些人可能政治需求更強烈,對他們而言,政治福利比經濟福利更重要。但不論是哪些人,一般說來,都既有經濟需求,也有政治需求,既要考慮經濟福利,也要考慮政治福利。只考慮經濟福利而完全不考慮政治福利的人幾乎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這樣的人,這種人也很難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中的人,因為完全不考慮自己權利、權力、自由而只考慮吃喝的人,無異於被人們圈養起來的動物。所以,單純的經濟福利不可能真正代表人的全面的福利。當然,與政治福利相比較,經濟福利是一種更為基本的福利,人們只有在得到了基本的經濟福利之後,才可能談得上政治福利。

與政治福利一樣,文化福利也是人們所必不可少的。文化福利根源於人們的文化需要。生活於社會之中的人不但具有經濟方面和政​​治方面的需求,而且還有文化方面的需求,這種需求也是在經濟需求的基礎上產生的並高於經濟需求的一種真正人的需要,它是動物所不具有的一種需要。是否具有這方面的需要,從一定意義上而言,也是人與動物的區別之所在。文化需要是人的一種精神需要,因而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人們只有通過科學、藝術等精神產品才能滿足這方面的需求,而人們這方面需求所獲得的滿足程度便構成人們的文化福利。一個精神正常的人都必然會對文化福利產生興趣,當然,不同的人對文化福利的需求是有所差別的。同一個精神產品對不同的人也具有不同的效用(福利)。例如,同一首歌曲,對一個愛好音樂的人,特別是對於一個喜愛這首歌曲的人來說,會產生很大的效用(福利),但對於音樂盲來說,其效用(福利)則要小得多。文化福利也有個人的文化福利和社會的文化福利之分。個人文化福利是個人文化需求的滿足程度,它是社會文化福利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社會的文化福利則是全體社會成員的文化需求得到滿足的程度之總和,它是社會文化系統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社會只有不斷發展文化事業,增加多樣性的文化產品,才能不斷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文化需求,從而提高全社會的文化福利。

基本特徵

第一,廣義的社會福利理論所講的福利並非僅僅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而且也是一個政治學、社會學的概念。在狹義的社會福利理論看來,社會福利主要是甚至僅僅是經濟福利,因而這樣的福利概念主要是甚至僅僅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因此,長期以來,社會福利問題僅僅是或主要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其中福利經濟學則代表著這方面研究的主要成果。廣義的社會福利理論則不同,它所理解的社會福利不僅包括經濟福利,而且還包括政治福利和文化福利,因此從廣義上理解的福利概念就不是經濟學一個學科所能概括的,而且還包括了政治學和社會學的內容。實際上,這一理論對社會福利的研究從學科上進行了擴展,由經濟學學科擴展到了政治學和社會學等學科。

第二,廣義的社會福利理論雖然也重視個人的福利問題,但更為重視社會的福利,認為個人福利的好壞是以社會福利的好環為前提的。廣義社會福利理論也認為社會福利是社會中全體個人福利的總和,但它不贊成把社會福利看成是個人福利的簡單相加(即加總)的觀點。廣義的社會福利理論把社會看成一個系統,個人只是這個系統中的一分子。如果把社會看成一個整體,個人只是這個整體中的一分子。如果把社會福利看成一個整體,個人福利也只是這個整體中的一部分。在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上,系統論強調整體決定部分,而不是相反。因此,在廣義社會福利理論看來,社會福利優先於個人福利,個人福利是由社會福利決定的,只有當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提高了的時候,個人福利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或者說,只有當社會福利得到改進時,個人福利的改進才是合理的。

第三,廣義的社會福利理論不僅僅以經濟學為理論基礎,而且還要以政治學、社會學等其他社會科學為其理論基礎,是運用各門社會科學綜合研究社會福利問題的結果。既然狹義的社會福利理論的福利概念主要是甚至僅僅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很自然,其理論基礎也主要是甚至僅僅是經濟學。廣義的社會福利理論則不同,它所講的福利既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也是一個政治學、社會學的概念,因此其理論基礎就不僅僅是經濟學,還有政治學和社會學。這一理論需要運用經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學及其他相關社會科學對社會的經濟福利、政治福利和文化福利問題進行綜合研究,因而它實際上是一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理論。對廣義社會福利理論的學科基礎的這種理解,與當代公共政策理論對其學科基礎的理解是一致的。

重要意義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37.*.*)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