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灸法

溫經散寒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於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於“氣”的推送。各種原因,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等,都可影響血氣的流行,變生百病。而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也就是說,氣血的運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所以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因此,凡是一切氣血凝澀,沒有熱象的疾病,都可用溫氣的方法來進行治療。 《靈樞·刺節真邪》篇中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靈樞·禁服》亦云:“陷下者,脈血結於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應用其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痺的作用。通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運行,達到臨床治療目的。所以灸法可用於血寒運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痺證、腹瀉等疾病,效果甚為顯著。行氣通絡

經絡分佈於人體各部,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於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症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於瘡瘍癤腫、凍傷、癃閉、不孕症、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扶陽固脫

人生賴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正如《素問·厥論》所云:“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於手足,則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此為其他穴位刺激療法所不及。宋代《針灸資生經》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臍中即活”。 《傷寒論》指出:“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下利,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無脈者,灸之”。說明凡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闕等穴,由於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於中風脫症、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昇陽舉陷

由於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出現脫肛、陰挺、久洩久痢、崩漏、滑胎等,《靈樞·經脈》篇云:“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陷,臟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療。關於陷下一症,脾胃學說創始者李東垣還認為“陷下者,皮毛不任風寒”,“天地間無他,唯陰陽二者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下陷者,陽氣陷入陰氣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復其陽,脈證俱見在外者,則灸之”。因此,灸療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鬆者,亦有效果。使機體功能恢復正常。如脫肛、陰挺、久洩等病,可用灸百會穴來提昇陽氣,以“推而上之”,又如《類經圖翼》雲:“洞洩寒中脫肛者,灸水分百壯”。總之,這也是灸法的獨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熱

歷代有不少醫家提出熱證禁灸的問題,如《聖濟總錄》指出:“若夫陽病灸之,則為大逆”;近代不少針灸教材亦把熱證定為禁灸之列。但古今醫家對此有不同見解。在古代文獻中亦有“熱可用灸”的記載,灸法治療癰疽,就首見於《黃帝內經》,歷代醫籍均將灸法作為本病證的一個重要治法。唐代《備急千金要方》進一步指出灸法對臟腑實熱有宣洩的作用,該書很多處還對熱毒蘊結所致的癰疽及陰虛內熱證的灸治作了論述,如載:“小腸熱滿,灸陰都,隨年壯”,又如“腸癰屈兩肘,正灸肘尖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即差”。 “消渴,口乾不可忍者,灸小腸俞百壯,橫三間寸灸之”。金元醫家朱丹溪認為熱證用灸乃“從治”之意;《醫學入門》則闡明熱症用灸的機理:“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 《醫宗金鑑·癰疽灸法篇》指出:“癰疽初起七日內,開結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瘡痛灸至不痛時”。總之,灸法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熱,表明對機體原來的功能狀態起雙向調節作用。特別是隨著灸增多和臨床範圍的擴大,這一作用日益為人們所認識。

防病保健

我國古代醫家中早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並提出了“防病於未然”、“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療作用外,還有預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這在古代文獻中有很多記載。早在《黃帝內經》就提到;在“犬所囓之處灸三壯,即以犬傷法灸之”,以預防狂犬病。 《備急千金要方》有“凡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說明艾灸能預防傳染病。 《針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預防中風。 。民間俗話亦說“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絕,一切災病息”。因為灸療可溫陽補虛,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氣常盛,而胃為水穀之海,榮衛之所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命門為人體真火之所在,為人之根本;關元、氣海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氣盛,陽氣足,精血充,從而加強了身體抵抗力,病邪難犯,達到防病保健之功。現代,灸療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治療作用

灸法的作用有:①溫通經絡、祛除寒邪,可用治寒邪所致疾患。 ②有引導氣血的作用,或升提中氣或引氣下行,可治中氣下陷、肝陽上亢之證。 ③回陽固脫、補氣固本,治陽氣虛脫證。 ④行氣活血、散瘀消腫,能治療各種痛證和寒性癤腫等。灸法對慢性病、虛寒等證較為適合,如久洩、痰飲、水腫、痿證、痺證、腹痛、胃痛、陽痿、遺尿、疝、虛勞,婦女崩漏、陰挺、中風脫證、外科陰疽、瘰癧、癭瘤等。

刺激效應

灸療是一種在人體某特定部位通過艾火刺激,以達到治病防病目的的治療方法,施灸點皮膚外溫度上升高達130℃左右,皮膚內溫度最高在56℃左右。皮下與肌層內的溫度變化和表皮不同,灸刺激不僅涉及淺層,也涉及深層。正是這種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局部的皮膚組織代謝能力加強,促進炎症、斑痕、浮腫、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產物消散吸收。同時又能使汗腺分泌增加,有利於代謝產物的排泄;還可引起大腦皮層抑制的擴散,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發揮鎮靜、鎮痛作用;同時溫熱作用還能促進藥物的吸收。研究發現艾灸具有近紅外輻射作用。人體既是一個紅外輻射源,又是一個良好的紅外吸收體,艾灸的近紅外輻射為肌體的活動提供了必要的能量,艾灸所發出的近紅外光量子能為肌體所調控。在艾灸療法過程中,近紅外輻射作用於人體穴位時,具有較高的穿透能力,是一種有利於刺激穴位的信息照射,在“產生受激共振”的基礎上,借助於反饋調節機制,糾正病理狀態下能量/信息代謝的紊亂狀態,調控肌體的免疫力,從而達到恢復正常機能的目的。

其它作用

灸療的治療作用還可以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實現,而且這種作用呈雙向調節的特徵,即低者可以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因為艾灸施於穴位,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發了經氣、調動了經脈的功能、使之更好的發揮行氣血和陰陽的整體作用,而且激活皮膚中某些神經末梢酶類參與機體的免疫調節,因而對疾病的治療具有明顯的調節作用。

綜上所述,艾灸的作用機理,是通過艾灸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熱效應,傳遞到經絡系統,調動人體的免疫功能,作用於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病變部位,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的調整,在相互協同相互激發的作用下,產生治療上的倍數效應。

藥理作用

抗菌作用:艾葉油及艾葉水煎液有較好的抑菌作用。以野艾葉、艾條或艾絨煙熏,可用於室內消毒;與蒼朮,菖蒲及雄黃或與蒼朮、雄黃、白芷等混合菸熏,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白喉桿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 綠濃桿菌、枯草桿菌、產鹼桿菌以及結核桿菌均有殺滅或抑製作用。用艾葉對病室進行煙熏消毒,可以使空氣中的細菌總數下降率達73%。有報導,艾葉及艾葉合併蒼朮用於病房消毒,效果明顯優於電子滅菌器,艾條煙熏尚能減少燒傷創面的細菌繁殖。燒傷患者創面經艾條煙熏後,創面菌落減少率74.64%,用艾條煙熏消毒燒傷病房可提高治愈率。採用艾葉煎液薰洗的方法防治會陰部傷口感染,效果理想,非常適合基層醫院應用。

增強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功能:豚鼠結核桿菌感染後以艾炷灸治療,腹腔滲出液塗片鏡檢結果表明,大單核白血球已吞入細菌的細胞百分數,艾灸組明顯較高,平均17.75%。結核病豚鼠腹腔注射死結核桿菌液,腹腔滲出液塗片,施灸組塗片中成熟巨噬細胞較多,吞噬作用較強。艾葉熱水提取物具有強抗補體活性成分。用野艾油以0.5ml/kg給小鼠灌胃3d,能使腹腔炎性滲出白細胞吞噬率明顯增加。

平喘作用:艾葉油能直接鬆弛豚鼠離體氣管平滑肌, 能對抗乙酰膽鹼、組織胺、氯化鋇引起的支氣管收縮,增加豚鼠肺灌流量。用艾葉油給豚鼠灌服或肌注或氣霧給藥,對由組織胺或乙酰膽鹼引起的哮喘均有平喘作用。艾葉油對致敏豚鼠肺組織及氣管平滑肌慢反應物質(SRS-A)的釋放有阻抑作用。揮髮油中的α-萜烯醇、萜品烯醇4、β-石竹烯、反式-葛縷醇、芳樟醇均是平喘的有效成分,α-萜品烯醇能使豚鼠氣管平滑肌內cAMP增加,這可能是其引起氣管平滑肌鬆弛的生化基礎。艾葉油噴霧吸入、灌胃或肌內註射對豚鼠吸入乙酰膽鹼和組胺引起的喘息性抽搐有明顯平喘作用。從艾葉中提出的4-松油烯醇灌胃亦有顯著平喘作用。 α-松油醇灌服對豚鼠吸入乙酰膽鹼和組胺誘發的哮喘即有保護作用,反式香葦醇亦為平喘有效成分。艾葉油對豚鼠離體氣管有輕度鬆弛作用;艾葉油乳劑能明顯對抗組胺引起的支氣管收縮。艾葉油即能拮抗組胺和氯化鋇對豚鼠離體氣管的收縮作用。

抗過敏性休克作用:艾葉油灌胃,對豚鼠用卵蛋白引起的過敏性休克有保護作用。艾葉油在體外可抑制豚鼠肺組織釋放組胺。艾的熱水提取物(多醣)加入人的血清中,能使血清補體值下降,並證明這是補體激活結果。山田氏發現生艾葉熱水提取物中具有強烈的抗補體活性,活性的主要成分為酸性多醣。

鎮咳作用:艾葉油灌胃對丙烯醛檸檬酸引發的豚鼠咳嗽有明顯鎮咳作用,揮髮油成分4-松油烯醇灌胃亦有明顯的鎮咳作用。

祛痰作用:艾葉油灌胃,對小鼠酚紅法有明顯祛痰作用;其揮髮油成分4-松油烯醇灌胃或丁香烯腹腔注射亦有祛痰作用。

對心血管系統作用:艾葉油對離體蟾蜍心臟、離體兔心的收縮力有抑製作用,艾葉油能對抗腎上腺素和組胺引起的收縮。用1∶50濃度的艾葉油1∼2滴(2× 10-4)能明顯抑制心臟收縮力,可引起房室傳導阻滯現象。對離體兔心,艾葉油1∶150濃度1ml 可使心臟收縮力極度抑制,心率及冠脈流量也明顯減少。對兔主動脈在緊張力提高的情況下主鬆弛作用。艾葉油給家兔注射1mg/kg,可使兔活動量減少。

對血凝和血小板的影響:  艾葉能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抗纖維蛋白溶解,從而發揮止血作用。艾葉制碳後可加強止血作用,艾葉經熱加工處理後凝血作用可顯著增強。

利膽作用:艾葉油混懸液(每1ml含艾葉油75ul)8ml/kg 經十二指腸注射給藥,使正常大鼠膽汁流量增加91.5%;3ml/kg增加89%,對四氯化碳中毒大鼠也有利膽作用,但較弱;對小鼠也有利膽作用。

興奮子宮作用:艾葉煎劑對未孕家兔離體子宮呈興奮作用, 使收縮加強,可引起強直性收縮,維持1h以上。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家兔腹腔注射艾葉葉油1ml/kg,活動減少;小鼠灌胃0.5ml/kg,能明顯延長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47.*.*)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