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3 下一頁 選擇頁數

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因其地處北緯60度,仲夏時節,日照近20個小時,“白夜”是聖彼得堡的奇觀。它通常發生在6、7月間,在夕陽西下與旭日東昇之間只有短暫的若明若暗的間隙,人們無需掌燈,便可在街上讀書看報。

馬蹄形城市

  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還是俄羅斯的重要海港,主要港口位於城市西南部,河流​​兩岸都建有花崗石的堤岸,港區築有防護堤,人工水道與科特林島上的喀琅施塔得軍港相連。港區主要進口金屬管道、工業裝備、化工品、食糖、棉花和水果;出口機器、木材、煤炭、鉀鹽和黃鐵礦。客運主要集中在夏季(經波羅的海至英國)。小型海輪可沿涅瓦河到達拉多加湖,並在此與俄羅斯歐洲地區內陸水系相聯,經拉多加湖、斯維爾河、奧涅加湖及白海運河。輪船可進入白海,與俄羅斯北冰洋沿岸的北海航線相聯,經奧涅加湖、伏爾加-波羅的海水路,輪船可抵達伏爾加河流域、里海、黑海和亞速海。城市交通發達,有10條鐵路幹線呈放射狀通向赫爾辛基、華沙、莫斯科及俄羅斯其他大城市。

文化名城

聖彼得堡是一座文化名城。這裡有彼得大帝時代建起的科學院,有40多所高等院校和400多個科研機構。其中著名的有1819年成立的國立聖彼得堡大學、聖彼得堡國立技術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建築設計大學、俄羅斯國立師範大學和北極和南極研究所以及永凍土研究所。市內建有50多所博物館,被譽為博物館城,著名的俄羅斯博物館創建於1895年。城內的俄羅斯古建築群享有盛名,屬於18世紀早期的主要建築群有:彼得保羅要塞及彼得保羅大教堂(彼得大帝的葬地),海軍部島上彼得大帝的夏花園及園中的夏宮等。這些建築群具有俄國早期巴羅克式建築的特徵:古樸、雄偉、穩重。 18世紀後期的建築有斯莫爾尼宮、冬宮、塔弗列奇宮、阿尼奇科夫宮(十月革命後改名後少年宮)。 19世紀初的主要建築有:宏偉的喀山大教堂、高達101米的伊薩克基輔大教堂等。許多俄國著名詩人及作家,比如普希金、萊蒙托夫、高爾基等人都曾在此生活和從事創作。

北方首都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僅次於莫斯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俄西北地區中心城市,又稱“北方首都”。它擁有4000多個工業企業,其產值佔俄羅斯工業總產值的6%,工業品暢銷全國。工業以艦船、動力機械等製造業為主,造船業規模在獨聯體居首位,能生產大型原子能破冰船,還生產各種車輛、電機和兵器。其次為化學工業,生產過磷酸鈣(以科拉半島的磷灰石為原料)、輪船和其他合成橡膠產品、塑料及其製品以及合成纖維等。紡織、食品和日用消費品工業也很發達,有棉、麻紡織品、服裝及靴鞋業等。工業所需電力來自附近的泥炭發電站以及沃爾霍夫河、斯維爾河、武奧克薩河上的水電站。

俄羅斯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 位於波羅的海芬蘭灣東端的涅瓦河三角洲,是俄羅斯通往歐洲的“窗口”。現有人口約500萬(2006年7月)。整座城市由40多個島嶼組成,市內水道縱橫,700多座橋樑把各個島嶼連接起來。風光旖旎的聖彼得堡因而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譽。因其地處北緯60度,每年初夏都有“白夜”現象。

這座歷史名城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所建,以東正教聖徒彼得的名字對其命名,故稱聖彼得堡。 1712至1918年,它一直是俄國首都,因此得名“北方之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國與德國互為敵國,俄國遂用斯拉夫語表示城市的“格勒”取代來自德語的“堡”,聖彼得堡被改名為彼得格勒(Petergrad)。 1924年1月列寧逝世後,該城又改稱列寧格勒(Leningrad)。 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後,這座城市恢復了它的原名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的名勝古蹟聞名遐邇,這裡有大量18-19世紀的著名建築:彼得保羅要塞、彼得大帝夏宮、斯莫爾尼宮、冬宮、喀山大教堂、伊薩基輔大教堂等建築高雅華貴、多姿多彩。聞名遐邇的冬宮,坐落在聖彼得堡皇宮廣場。 1917年沙皇被推翻以後,這座昔日沙皇的宮殿便成了十月革命的象徵。 1922年它成為與之相鄰的國立艾爾米塔甚博物館的一部分。

許多俄國著名詩人和作家,如普希金、萊蒙托夫、高爾基等人都曾在此生活和寫作。這座城市還孕育、培養了格林卡、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維奇等藝術名流。聖彼得堡是俄羅斯重要的教學和科研中心之一,有彼得大帝時代建立起來的科學院。全市共有40多所高等院校、400個科研機構,其中有著名的國立聖彼得堡大學、國立聖彼得堡技術大學、北極和南極研究所以及永凍土研究所。市內建有50多所博物館,有“博物館城”之稱。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僅次於莫斯科的第二大工業中心,也是重要的海港和造船基地。工業以艦船、動力機械等製造業為主,能生產大型原子能破冰船,化學、紡織和食品工業也很發達。

此外,這座城市還以體育氛圍濃厚而著稱。聖彼得堡每年舉辦1000多項體育賽事,其中100多項為全國性和國際性賽事。 1993年至2008年,來自聖彼得堡的運動員們,已經在國際和歐洲的重大體育比賽中共獲得220多枚金牌。這裡建有4所高等和中等體育院校、98所少年體校、2所奧運後備人才培訓學校,以及5所高級體育人才培訓學校,所有在校學生數量約7.3萬人。

聖彼得堡1988年與中國上海市結為友好城市。

城市概況

人口

2010年1月1日聖彼得堡市人口為4,600,276人。 2003年平均收入為6179盧布(約合176歐元)。該城居民主要為俄羅斯族(佔89.1%),其他還有烏克蘭人(3%)、猶太人(2.1%)、白俄羅斯人(1.9%)和韃靼人(0.9%)。其他居民佔3%,包括芬蘭人、愛沙尼亞人、日耳曼人、波蘭人、越南人、華人等。

旅遊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最大的港口。旅游資源豐富,有與城市歷史一樣長久的涅瓦大街;位於十二月黨人廣場上的青銅騎士是聖彼得堡市標誌性雕塑;冬宮(現為國立艾爾米塔日博物館)和法國巴黎的盧浮宮、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齊名,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一;建築豪華壯麗的夏宮,被譽為“俄羅斯的凡爾賽”。同時,聖彼得堡是花樣滑冰流派的發源地。

代表宮殿

冬宮(Зимний дворец):原為俄羅斯帝國的皇宮,現為埃爾米塔日博物館的一部分。宮前為半圓形的總參謀部廣場和亞歷山大紀念碑。坐落在皇宮廣場上,建於1754年至1762年間,是歷代沙皇的皇宮。建築風格為巴洛克式,共3層,有大小殿堂和房間1000多間,內外裝飾極為奢華。俄國十月革命以後,冬宮被改變成博物館,收藏各種古董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珍品近300萬件,按照史前文化、希臘羅馬文化、東方文化和俄羅斯文化幾大專題陳列,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藏品最多的博物館之一。

重要宮殿

  聖彼得堡

夏宮(Летний дворец)

彼得宮(Петродворец):原名“彼得霍夫宮”(Петергоф),坐落在聖彼得堡以西29公里的芬蘭灣,是彼得大帝的夏日皇宮。主要建築有大宮殿(Большой дворец)和蒙普萊西爾宮(дворец Монплезир)。該宮殿以其直通芬蘭灣的噴泉階梯和園林內眾多設計巧妙的噴泉而聞名。

奧拉寧鮑姆(Ораниенбаум):位於彼得宮城以西12公里,由彼得大帝寵臣、聖彼得堡市長亞歷山大·緬什科夫修建,內有大宮殿、中國宮等建築。

皇村(Царское Село):現名“普希金城”,位於聖彼得堡以南25公里,內有葉卡捷琳娜宮(Екатерининский дворец)、亞歷山大宮(Александровский дворец)等建築。葉卡捷琳娜宮內的琥珀宮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


上一頁 3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47.*.*)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