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夷陵

夷陵位於風景秀麗的長江西陵峽畔,長江中上游的分界處,屬鄂西山區向江漢平原過渡地帶。地扼渝鄂咽喉,上控巴夔,下引荊襄,“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為“夷陵”,素有“三峽門戶”之稱。版圖面積3424平方公里,人口54.65萬,是宜昌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市轄行政區。

夷陵概況

古人云:山至此而陵,水至此而夷.意思是說山到了這裡就變成了小的丘陵了,而水到了這裡就化險為夷了.描述了當年夷陵這塊風水寶地的奇異景象.在今湖北宜昌東南。吳後改西陵,晉又改夷陵。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人至此而喜。夷陵區是2001年撤銷原宜昌縣具有明顯縣級體制特徵的市轄區,區域面積3424平方公里,轄13個鄉鎮、1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發展大道新區,176個村和19個社區,52萬人,是宜昌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市區,被譽為“中國非金屬礦之鄉、中國桔都茶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觀賞石之鄉”。 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00億元、佔全市比重上升0.5個百分點,規模工業產值突破600億元、達到62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200億元、達到258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突破20億元、居全市第一位,區域經濟總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綜合實力不斷壯大。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夷陵區轄1個街道、8個鎮、3個鄉。共18個居委會、226個村委會。

小溪塔街道辦事處駐小溪塔,人口144643人,面積305.4平方千米。轄9個居委會、30個村委會:興安、東湖、營盤、平湖、東城、馮家灣、望江、黃金卡、丁家壩、梅子埡、楊家院、峰寶山、鄢家河、蔡家河、郭家灣、大山坡、、新橋邊、姜家廟、尤家河、風洞河、姜家灣、倉屋榜、下坪、陳淌坪、南村坪、付家衝、文仙洞、營盤崗、岩花、官莊、大湖坪、廖家林、小木坪、桐木坑、楊家衝、柏木坪、新民、石門埡、柳家寨。

樟村坪鎮鎮政府駐樟村坪,人口26108人,面積456.6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樟村坪、丁家河、雲霄埡、古村、栗林河、桃坪河、三堡埡、董家河、砦溝、黃馬河、黃家台、秦

家坪、殷家坪、羊角山、梨耳坪。

霧渡河鎮鎮政府駐霧渡河,人口32989人,面積394.8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8個村委會:茅坪河、清江坪、岔路口、小廟、大廟、觀音堂、坦蕩河、龔家河、交戰埡、郝村坡、偏橋灣、三隅口、西北口、符家坪、鷂子河、官莊坪、殷家溝、彭家河、馬臥泥。

太平溪鎮鎮政府駐劉家河,人口28959人,面積152.2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20個村委會:太平溪、西灣、伍相廟、黃家衝、長嶺、古​​村坪、林家溪、埡子口、周家灣、落佛村、龍潭坪、富城坪、松樹溝、太平溪、唐家埡、花栗包、楊泉壩、韓家灣、美人沱、土倉坪、小溪口、端坊溪、許家衝。

三鬥坪鎮鎮政府駐黛獅,人口35609人,面積178.3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9個村委會:三鬥坪、黃陵廟、黃牛岩、南沱、園藝、棋盤山、中堡、高家衝、石板、鞦韆坪、花雞坡、新生、東嶽廟、石牌、柘木坪、天橋、霧河、頭頂石、幕陽、白果埫。

樂天溪鎮鎮政府駐朱家灣,人口40430人,面積251.2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5個村委會:樂天溪、朱家灣、樂天溪、陳家衝、瓦窯坪、路溪坪、腰棚子、下岸溪、八戶店、沙坪、石洞坪、唐家壩、王家坪、兆吉坪、孫家河、蓮沱。

分鄉鎮鎮政府駐分鄉場,人口39025人,面積319.1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分鄉、高家堰、高場、普溪河、南埡、聯合、南岔灣、百里荒、金竹、棠埡、界嶺、插旗、中洲山、天鵝池、天坑、分鄉場、大中壩。

龍泉鎮鎮政府駐龍泉鋪,人口50612人,面積210.5平方千米。轄19個村委會:雙泉、雷家畈、羅家畈、香煙寺、法官泉、萬家畈、跑馬崗、水府廟、土門、車站、梅花、宋家嘴、青龍、龍鎮、龍泉、石花山、鍾家畈、李家台、白廟。

鴉鵲嶺鎮鎮政府駐鴉鵲嶺,人口57358人,面積244.9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9個村委會:鴉鵲嶺、梅林、田畈、東山、鳳凰觀、海雲、東西泉、黃金堂、雲台、五龍、梅店、金和、龍潭、新場、長湖、長壽、牧童、白河、童畈、三合。

下堡坪鄉鄉政府駐下堡坪,人口23972人,面積253.8平方千米。轄20個村委會:下堡坪、天府廟、鍋廠、泉灣、楊柳池、馬宗嶺、關廟河、趙勉河、中柳坪、十八灣、白鶴寺、磨坪、譚家坪、秀水坪、蛟龍寺、白竹坪、青山坡、九山坪、樓子山、煙燈埡。

黃花鄉鄉政府駐黃花場,人口38363人,面積345.7平方千米。轄20個村委會:黃花場、姜家畈、軍田壩、柏家坪、張家口、新坪、小峰河、杜家坪、南邊、楊家河、牛坪、登嶺、二戶坪、白果樹、白洋坪、楊家畈、背馬山、聶家河、東埡、劉家坪。

鄧村鄉鄉政府駐鄧村坪,人口28453人,面積311.4平方千米轄。 16個村委會:鄧村坪、楊家灣、高抬頭、江坪、竹林灣、中包山、紅桂香、譚家埡、常家埡、大水田、白水頭、黃金河、廟埡、小漁村、古城坪、袁家坪。

夷陵歷史

夷陵是巴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古屬“荊州之域”,春秋戰國時代是楚國的西塞重地。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楚、拔郢、燒夷陵”,夷陵之名始見於史冊。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郡縣天下,改夷陵置巫縣。西漢復置夷陵縣。三國吳黃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為西陵。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西陵為夷陵縣,屬宜都郡,郡治夷陵。南北朝時代,宋、齊皆為夷陵縣,梁稱宜州,西魏改拓州,北周改峽州。隋改峽州為夷陵郡,領夷陵縣。唐、宋、元代為夷陵縣。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為夷陵州。清順治五年(1648年)改“夷陵”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為宜昌府,置東湖縣為附郭首邑。民國元年(1912年)廢宜昌府,改東湖縣為宜昌縣,先後隸屬於荊宜道、湖北省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區。 1949年7月16日,宜昌解放,縣城及城郊劃出設宜昌市。宜昌縣隸屬湖北省宜昌專區,縣直機關仍設宜昌市內。 1970年7月,因興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縣城遷至小溪塔。 2001年7月28日,撤縣建區,稱宜昌市夷陵區。

古時記載

宜昌古名夷陵。 《史記·楚世家》載:“(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遂拔我郢,燒先王墓夷陵。”“夷陵”第一次出現在史料中。夷陵的命名當與其山川地理形勢有關。應劭在《前漢書·地理志注》中記載:“夷陵在西北”,以為因夷山故名夷陵。夷山即今西陵山。又據清《東湖縣志》載:長江自奉節下,兩岸層巒疊嶂,江中水高浪急,一出南津關,險勢頓減,“水至此而夷(平緩),山至此而陵(低矮)”,故名其地為夷陵。此說起於何代,出自何人,無可考。清順治五年(1648)改“夷陵”為“彝陵”。

宜昌之名始見於晉。晉永寧元年(301年),分夷道(今枝城市)、恨山(今長陽縣)之地設宜昌縣,與夷陵、夷道、恨山同屬宜都郡。隋廢宜昌縣。酈道元《水經註》上說“(宜昌) 縣治江之南岸,北枕大江,與夷陵對界。”清雍正十三年(1735),置宜昌府名。其寓意大約為“宜於昌盛”。

夷陵區(原宜昌縣)古屬荊州。據《通典》載,周代為楚國及夔國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郡縣天下,改夷陵置巫縣,西漢置夷陵縣,屬南郡。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魏分南郡枝江以西立臨江郡;建安十五年,蜀改宜都郡;郡治均在夷陵。三國吳黃武元年(222年),改夷陵為西陵。晉太康元年(280年),改西陵為夷陵縣,屬宜都郡,郡治夷陵。南北朝時,梁改宜州,西魏改拓州,後周改陝州。

隋大業三年(607年)复夷陵縣,並改陝州為夷陵郡,郡治夷陵。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夷陵郡為陝州;天寶初,復改陝州為夷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改夷陵郡為陝州,領夷陵等縣。州、郡治均在夷陵。

五代,陝州與荊、歸二州同為南平國。北宋,陝州屬荊湖北路,領夷陵等縣。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年),改陝州為峽州。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峽州為峽州路,領夷陵等縣,路治夷陵。至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攻取峽州路,改峽州路為峽州府,省夷陵縣。旋降峽州府為峽州,直隸湖廣行省。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峽州為夷陵州。清順治四年(1647年),夷陵州屬荊州府。順治五年,改“夷陵”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升彝陵州為宜昌府,並立東湖縣為附郭首邑。

明清兩代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7.*.*)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