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夷陵

明代,全縣改編為9裡,亦稱9鄉,即:宣化、境上、新興、新安、安福、仙受、東上、東西、西下。

清初,按完糧簿將全縣改編為5鄉38鋪,後增為48鋪,即:廣仁鄉,轄社林、深溪、大峰、小峰、三隅、楞演、樟村、高升8鋪;樂義鄉,轄東關、峰溪前、峰溪後、龍泉、雙泉、大泉、天峰、北關、果園、袁家、霧渡11鋪;崇禮鄉,轄河西、桃茶、望州、石牌、三鬥、。黃牛、三溪、烏石、五隴、磐石、龍門、紙坊前、紙坊後13鋪;德智鄉,轄南關、青草、蹇家、九溪、界嶺前、界嶺後、臨江、西壩8鋪;善信鄉,轄周全、新興、下坪、大溪、咸池、普溪、大旺(亦名大王)、院莊8鋪。

同治三年(1864),劃城區為12段:子字段,括縣府路、星街、墨池巷;醜字段,括東嶽廟街、南正街、艾家巷,寅字段,括大東門外正街、得勝街、蕭家巷及周全鋪;卯字段,括鼓樓街、中營街、東門正街及雙堰塘附近一帶;辰字段,括白衣庵街、所堂街及小北門順城街、天后宮巷;巳字段,括學院街舊文廟壩、中書街附近一帶;午字段,括大南門外正街、後街、正街至天官橋、濱南湖四周;未字段,括大北門內正街、二架牌坊及太平街附近一帶;申字段,括天官牌坊、璞寶街及楊樹松巷一帶;酉字段,括鎮川門、中水門外舊上下河街;戍字段,括西壩;亥字段,括大北門外正街、尚書巷、舊教軍場附近各里巷。附郭北關、東關、南關、西壩、周全等鋪裁併於城區。光緒末年,全縣改設為龍泉、青草、高升、雲池、河西、望州、社林、新興、黃牛、普溪、霧渡、黃柏、城區共13鄉。

建國前

民國元年(1912年),廢宜昌府,改東湖縣為宜昌縣,先後隸屬於荊宜道,湖北省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區。

民國五年(1916)設團防,清代鄉鋪制改全縣為13區團。民國十七年改為18區團,團下設保、甲、牌:10戶為1牌,10牌為1甲,10甲為1保。民國十九年並全縣為5區團,14鄉、25鎮,139個聯保,844保、8394甲。民國二十四年4月,全縣設4區、6鎮、27鄉,即:第一區,轄中南鎮、南大鎮、北東鎮、古城鎮、姜孝鄉、煙收鄉、廣化鄉、土城鄉、西峽鄉、黃牛鄉;第二區,轄盤青鄉、峰溪鄉、龍泉鄉、高升前鄉、高升後鄉;第三區,轄新溪鎮、普咸鎮、社林鄉、登雲鄉、新柏鄉、羅泗鄉、南院鄉、果園鄉、三溪鄉、紙坊前鄉、紙坊後鄉、紙坊中鄉;第四區,轄霧渡鄉、秀水鄉、河峰鄉、大峰鄉、楞演鄉、黃柏鄉。四區總轄794保、8243甲。

民國二十九年(1940),全縣設4區,4鎮、31鄉、20聯保。民國三十年,非淪陷區縮編為3區、27鄉鎮、454保、6806甲。民國三十六年,縣轄28個鄉(鎮)、353保、478甲。

1949年3月,宜昌縣政府成立,設霧渡河、鄧村坪(駐地太平溪)、蓮沱溪、分鄉場、曉曦塔、龍泉鋪場、鴉鵲嶺場、土門埡場、巴芒店、三鬥坪10區,依次以1∼10區數字稱呼,區下設行政村和自然村。 7月16日縣城解放,全縣設行政村258個。 1949年7月,以宜昌縣城及近郊葛洲壩、黃草壩、西壩共43平方千米設宜昌市,縣區地域範圍多次變動。

建國後

1951年3月,劃第九區安安村、五龍村和第八區楊岔路入宜昌市。 1951年11月,增設土城寺、南邊、蛟龍寺為第十一、十二、十三區。 1952年,劃漢宜、東山兩村和東山園林場入宜昌市。 1952年9月,增設樟村坪為第十四區,同時將行政村改為260個鄉。

1953年,秭歸雙紅鄉部分地方約133公頃劃歸宜昌縣。 1953年3月,根據湖北省政府“鄂民字第568號通知”,“區不作一級政權,一律稱區公所”。 1954年,劃土門區雞子山鄉給宜都縣。 1955年2月,撤銷龍泉、南邊兩區。 1956年5月,全縣並為7區,轄81鄉、646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8年1月,在樟村坪設第八區。 1958年9月,劃艾家鄉、點軍鄉全部,白洋鄉的火光、聯豐、旭光、萬年、合益、聯合,伍家鄉的共前、共勤、共強,小溪塔鄉的七社、八社、十社、十一社、十二社、十三社、十四社入宜昌市。到1960年,宜昌市留下白洋鄉的火光、周家衝、大樹灣、黑虎山、華農分校基地,伍家鄉的共前、共勤、伍家林牧場、洋壩菜科所、水產大隊,點軍鄉的五龍和市城建單位共4057.2公頃,其餘退回宜昌縣。

1958年10月1日,撤區,建立五一、鴉鵲嶺、曉曦塔、分鄉、大橋邊、三鬥坪、太平溪、鄧村、蓮沱、下堡坪、樟村坪、霧渡河12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下轄68個鄉級管理區和5個鎮委會、611個生產大隊、3594個生產隊。

1961年,劃鴉鵲嶺區的太和場共200公頃給宜都縣。 1961年4月26日,設霧渡河、樟坪、下堡坪、鄧村、太平溪、三鬥坪、蓮沱、分鄉、曉曦塔、鴉鵲嶺、土門、橋邊、土城13區,下轄76個人民公社、643個大隊、4622個生產隊。 1968年1∼9月,成立區革命委員會。

1970年,劃白洋公社的萬年,沙河公社的唐家灣、石板、茶庵、望洲崗,伍家公社的共強,花艷公社的共聯、共誼,點軍公社的十里紅、梅子溪、塘上、范家湖等大隊以及萊科所、農科所入宜昌市。

1971年,劃沙河鄉的沙河、張家、前坪、後坪,白洋鄉的旭光、聯豐,花艷鄉的共升、共和、共同、合益,點軍鄉的羅家、穆家店、郭家嶺、李家河、內口河、紫陽、牛渣坪和柑桔場入宜昌市。

1975年,劃艾家公社的譚家河入宜昌市。 1975年11月17日撤區並社,全縣設霧渡河、樟村坪、下堡坪、鄧村、太平溪、三鬥坪、蓮沱、柏木坪、曉峰、上洋、分鄉、張家場、鴉鵲嶺、土門、橋邊、聯棚、土城、羅家畈、小溪塔19個社(鎮),下轄76個管理區、565個大隊、4172個生產隊。

1979年,劃小溪塔鎮的桃坪大隊和碑埡大隊第十生產隊入宜昌市。 1982年,劃土門公社虎牙管理區的長江、虎牙、磨盤溪、高家、翟家、高湖、馬宗嶺大隊共755公頃給枝江縣。

1984年,劃長嶺鄉、聯棚鄉和土門鄉靈寶大隊的8個生產隊,車站大隊的4個生產隊,天臺鄉鍾家畈大隊的第八生產隊,小溪塔鎮碑埡大隊入宜昌市。至此,宜昌縣劃給宜昌市計330.04平方千米。

1984年2月,政社分開,恢復區、鄉建制,全縣設小溪塔、三鬥坪兩個縣轄鎮和霧渡河、樟村坪、下堡坪、曉峰、分鄉、鄧村、太平溪、蓮沱、橋邊、土城、龍泉、鴉鵲嶺、張家場13區,下轄6個鄉級鎮和樟村坪林場,64個鄉,551個村民委員會、4139個村民小組。

1985年,增艾家為縣轄鎮,區(鎮)增為16個,下轄52個鄉,6個鄉級鎮,一個鎮屬林場,550個村,4130個村民小組。

1987年撤區併鄉,全縣設小溪塔、樟村坪、霧渡河、分鄉、太平溪、三鬥坪、樂天溪、龍泉、艾家、橋邊、鴉鵲嶺11鎮和殷家坪、下堡坪、栗子坪、鄧村、曉峰、上洋、黃花、柏木坪、土城9鄉,轄547個村民委​​員會、10個居民委員會、4112個村民小組。

1991年,全縣轄11個鎮、9個鄉:小溪塔鎮、艾家鎮、樟村坪鎮、霧渡河鎮、分鄉鎮、太平溪鎮、三鬥坪鎮、橋邊鎮、鴉鵲嶺鎮、樂天溪鎮、龍泉鎮、殷家坪鄉、下堡坪鄉、栗子坪鄉、上洋鄉、鄧村鄉、小峰鄉、黃花鄉、金獅洞鄉、土城鄉。共545個村民委員會、4088個村民小組,11個居民委員會、59個居民小組。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625208人,其中小溪塔鎮137179人、樟村坪鎮17717人、務渡河鎮29803人、分鄉鎮39025人、太平溪鎮28959人、三鬥坪鎮35609人、樂天溪鎮39425人、龍泉鎮50612人、艾家鎮8212人、橋邊鎮26920人、鴉鵲嶺鎮57358人、殷家坪鄉8391人、下堡坪鄉13887人、栗子坪鄉10085人、鄧村鄉28453人、曉峰鄉18345人、上洋鄉9205人、黃花鄉15010人、金獅洞鄉7462人、土城鄉24571人、三峽壩區虛擬鎮18980人。

2001年7月,宜昌縣改為宜昌市夷陵區。 2001年7月28日將艾家鎮、橋邊鎮、土城鄉劃給宜昌市點軍區管轄。

經濟社會

2010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2.2億元,增長16.9%;規模工業產值突破300億元,工業增加值突破百億元,分別達到302.8億元和103.9億元,分別增長47.7%和38.1%;全地域財政收入26.8億元,增長23.3%,地方財政總收入18.8億元,增長23.5%,地方一般預算收入8.7億元,增長3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百億元,達到132億元,增長48.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5億元,增長22.9%;農民人平純收入7185元,增長18.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25元,增長12.9%。

工業主導地位更加凸顯,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57%。新增規模工業企業44家,達到213家。新增產值過億元的企業5家,達到41家。食品飲料和機械電子產業產值均突破百億元大關,分別達到113.4億元和103.2億元。白酒、機電產業被納入全省重點產業集群。新增湖北名牌產品3個,達到13個。知名品牌銷售收入突破百億元,達到110.4億元。磷礦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不斷提高,磷礦精深加工取得重大突破。蕭氏茶產業高新科技工業園、德凌銅產品深加工、江重機械二期、娃哈哈二期、弘洋矽酸鈣板等項目即將全面建成投產。

優勢農業板塊基地建設水平大幅提升,其經驗在全國推廣。全年改造標準果園5萬畝,“曉曦紅”牌宜昌蜜桔榮獲“湖北三大名果”稱號。新發展和改造高效茶園1.5萬畝,茶葉總產量突破1萬噸。畜牧產業規模化、標準化水平穩步提高,創建國家級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示範場4個。優質稻、優質果、名優茶率分別達到80%、70%和42%,自主研發的高山有機烏龍茶填補省內空白。全年新增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其中國家級1家,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135.6億元,夷陵農產品加工園區被評為“全國農產品加工示範基地”。蕭氏茶葉集團躋身全國茶葉行業五強。無公害食品認證達到51個。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9個,達到176個。農村集體經濟較快發展。農業科技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37.*.*)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