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洪水神話

史密斯在庫雲基克找到的第二個洪水傳說泥板,史稱《阿特拉西斯史詩》,也是一個珍貴的異文。這個文本中的主角被稱作阿特拉西斯或“大智者”。詩中說,人被創造之前,神像人一樣勞動。由於神不願做工,就用泥土和一個被殺死的神的血肉創造出人類來替代。但人類的人口增長很快,又喜歡吵鬧,使眾神無法入睡。眾神發動瘟疫、遣來旱災、飢荒和土壤鹽鹼,都不能解決問題。最後,他們決定發動洪水摧毀人類。計劃遭到了地獄之神恩基的反對,他讓阿特拉西斯建造了一艘方舟,逃過了浩劫。洪水阿特拉西斯向眾神獻祭,眾神都來吃。在洪水之後的新世界,眾神創造了不生育的婦女和受禁忌的婦女,同時派出名叫帕西圖的惡魔專門從母親膝上奪走嬰兒,解決了人口增長過快的問題。希拓本

發現於尼普爾遺址的一塊巴比倫泥板上,由H·V·希爾普里特拓印。泥板雖只有11行可釋讀,但其中有建造方舟的命令,大鳥獸將被帶上方舟逃命等,並且方舟被命名為“生命保存者號”(PreserverofLife)。這塊泥板屬於巴比倫第一王朝,年代大約是公元前1844到前1505年這段時期。

埃利特抄本

寫在西巴爾遺址出土的一塊巴比倫泥板上。在這塊長439行的泥板上,洪水故事有8處,共46行。該書的扉頁記載了這個傳說的抄寫人叫埃利特·艾雅(Euit-Aya),一個小書吏。抄寫的年代是安米薩都加王在位的第11年。當代歷史學家對安米薩都加王的生活年代說法不一。 “長派”年代學學者認為他在位的時間是公元前1702年到前1682年。 “短派”年代學學者則認為他在位的時間是公元前1582到前1562年。故事裡從洪水中唯一得救的人叫阿特拉姆西斯(Atramhasis),而不是阿特拉西斯(Atrahasis)。

費城大學藏本

這是一個蘇美爾文本,載於一塊來自尼普爾的泥板殘片,由波貝爾發現於費城大學博物館,上面有90行可以釋讀。故事的主角是國王兼祭司朱蘇拉(Ziusudra,意為“長壽”),當時他在雕刻並膜拜一尊木頭神像,又祈問了神諭。神諭告訴他一個眾神的莊嚴決定:“我們將親手遣下一場洪水,使人類滅種。……”大難臨頭時,主人公躲進一艘船中逃生。七天之後他打開艙蓋,太陽神烏圖出現了。朱蘇拉以一頭牛和一頭羊獻祭。向阿努和恩利爾鞠躬,這樣他在迪爾門(Dilmun,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獲得了永生。

貝羅薩斯本

貝羅薩斯是巴比倫城的馬爾都克大祭司,安提奧居一世(公元前281—前260年)的同時代人。他用希臘文寫下了他的國家的歷史,名為《巴比倫尼亞》。這部於約公元前275年在愛琴群島科斯島寫成的作品雖已亡佚,但其中一些重要段落由不少歷史學家引用而聞名。在楔形文字泥板發現以前,貝羅薩斯的洪水故事是唯一為人所知的美索不達米亞洪水傳說。貝羅薩斯的記載從創世開始,記述了10位洪水前長壽的國王,並指出第10位國王希蘇羅斯是洪水故事的主人公。希蘇羅斯得到洪水即將到來的神示,神命令他準備一條船以拯救他的家人與朋友,以及動物。得救後,船擱淺在亞美尼亞的一座山上。他拜過眾神之後,和妻子、女兒以及船夫離開人類成為神祇。弗雷澤從科里的古代殘卷中獲得了貝羅薩斯所記述的洪水故事。其中也有放鳥兒探洪水、洪水後的獻祭等細節,並說這條船停留的地點是在亞美尼亞。在科里殘卷中還發現有另一個異文。

上述文本顯然不是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全部的洪水故事,但它們在幾千年後重見天日,卻無疑向我們傳達了這樣的信息:在這個人類文明史上最早射出曙光的地區,洪水故事就已產生,它們幾乎伴隨了整個人類文明史,一直到現代仍保持著活力,這不啻是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蹟。在這一事實的背後,一定蘊藏著某種與人類本質關聯至深的東西。

除了鮮為人知的美索不達米亞洪水故事外,古希臘神話中的皮拉和丟卡利翁在大洪水後丟石頭造人的故事,《聖經·創世紀》中的挪亞故事,《古蘭經》中的努哈洪水故事,都是熟悉的文本。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是希臘人、希伯來人還是阿拉伯人中,洪水故事都有不少口頭文本存在。

印度地區

相關記載

古印度是一塊神秘的土地。大約70萬年前,印度河谷就有石器時代的定居點。公元前7000年已有用泥磚建造的小城出現,並能馴養牲畜和種植穀物。公元前2600年左右出現的哈拉帕文明,是具有高度發達的供水和排水系統的城市,並有大規模的貿易活動。在公元前1800年至前600年間,印度教文化留下了《吠陀本集》和各種梵書、森林書、奧義書等古老文獻。公元前500年以後,佛教興起。前4世紀印度進入孔雀王朝時期,建立起幅員廣大的統一國家。從公元前400年至公元400年間,是印度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逐步定型和廣泛流傳的時代,同時,沿用史詩格律創作的《往世書》也很流行。目前所知古印度的洪水故事,一是以摩奴創世為主題的古文獻,二是一些非印度教部落的口頭傳說。其中重要的文本有:

百道梵書

《百道梵書》(SatapathaBrahmana)。據稱是印度最早的洪水故事,約產生公元前10世紀前後。故事說摩奴在水池洗手,一條魚忽然跳到他手中,開口對他說:“好好照料我,我將保佑你。”並告訴他洪水將至。摩奴將魚養在陶缽,並隨其長大而移至溝中,最後放入大海。後來在洪水來臨時,摩奴登舟,將舟係於魚角,魚將其拉到北山,那里後來被稱為“摩奴登陸處”。摩奴登陸後以黃油和牛奶、乳清、凝乳向神祭祀,從祭品中出現一個女人,她自稱是摩奴之女,後來與摩奴一起繁衍出他們的子孫。

摩訶婆羅多

1、《摩訶婆羅多·森林篇》第18章中的洪水故事。該故事與上述文本不同的是,摩奴的身份是太陽神毘婆藪的兒子,一個苦行者。洪水中與他同時登船的還有7位仙人,船上有各式各樣的種子。摩奴栓船的後來得名“繫船峰”。魚兒的真實身份是大梵天,他告訴眾仙世界將由摩奴重新創造。摩奴靠苦修重新創造了各種生物。

2、《摩奴法典》,故事與《摩訶婆羅多》基本一致。

3、《魚往世書》。是古印度《摩訶往世書》中的一種,總計291章,內容是關於毘濕奴化身為魚的故事。傳為廣博仙人作,通過其弟子斯塔得以流傳。其中洪水故事的基本內容與上兩個文本差別不大,但全書的基本框架為師徒對話式。人們認為這些《往世書》是行吟詩人中世代流行的東西,斯塔則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穆里亞人創世故事

上古時候,蚯吲把大地吃掉了,世界只剩下水。所有人都淹死了,只有兩個孩子倖存,神將他們藏在一個葫蘆裡,葫蘆的蔓藤從水中長出一直伸到天上。蚯蚓排出泥土後,摩訶普盧勃摘下葫蘆,發現了裡面的孩子。他派烏鴉去找大地,看到林果與他的弟兄們正在海上推犁耙,犁過的地方都變成了陸地,這兩個孩子於是被送到陸地生活。摩訶普盧勃要兩個孩子結婚,但他們說自己是兄妹,拒絕了。天花女神又將二人分開,讓他們得天花臉上佈滿疤痕,彼此不相識,這才結婚。但二人又不懂性事,後來神給二人吃了性藥,他們才開始交媾,並在第二天早上就生出了孩子。由於女人吃藥多,所以性慾比男人更強。

比爾人洪水故事

1、比爾人(Bhil)洪水故事之一。巴格萬(Bhagwan)用土創造了兩個洗衣者:一男一女,人類就是這對兄妹生的。女的去提水並帶了些飯餵魚。很長一段時間後,一條叫羅(Ro)的魚告訴:“水要把地球顛倒過來,你帶上點兒南瓜籽,做一個籠子,然後你和你哥哥一定要躲進籠子裡,別忘了還要帶上一隻公雞。”後來果然大雨如注,天地如同連成一片。巴格萬知道因為洩密還有人在洪水中存活,於是割掉了魚的舌頭,割下的舌頭變成了螞蝗。巴格萬把女孩的臉轉向西方,把男孩的臉轉向東方,他又讓他們轉過身來面對面,他問男的:“這是誰?”男的答道:“她是我的妻子。 ”巴格萬又問女孩:“這是誰?”女孩答道:“他是我丈夫。”於是神讓他們成了夫妻,就這樣他們成了人類的祖先。

2、比爾人洪水故事之二。很久以前,整個世界都在水底下,唯有兩座山露在水面。一座叫帕万頓伽爾(Pawandungar),另一座叫馬塔芬(Mataphen)。這兩座山隨著洪水的上漲而升高,更高的那座山上有一個竹籃,神看見這個籃子就走上前問道:“你們是誰?”裡面答道:“我們是巴拉希斯人(Balahis),兄妹倆。”他們在與神說話時轉過身來互相端祥對方,神說:“看著對方,再說一次你們是誰?”他們互相看著說:“我們是男人和妻子。”故事結尾有兩種說法,一種說他們都朝地上吐痰,從唾液中生出了另一個人。另一種說他倆把一點汗泥撮在一起,從這裡形成了另一個人。

東南亞區

相關記載

東南亞位於印度與中國的交會處,深受中印兩大文明影響,但這個地區的土著文化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大約1萬年前最後一紀冰川期結束時,海水上升使印度尼西亞與東南亞大陸分離,石器時代的人們就沿著新的海岸線在海邊和叢林中尋找食物,這裡成為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區。許多研究表明:洪水故事是東南亞地區各國共同擁有的一個故事類型。這裡舉幾個例子。

菲律賓伊富高人

(Ifugaos),有一次發生大旱災,老人們建議挖掘河床底下,找河的精魂。挖了三天后,一股很大的泉水突然噴湧出來,將許多人來不及從坑中逃出來的人淹死了。伊富高人舉行盛宴慶祝得到水,正當興高采烈之時,天突然變黑,大雨傾盆,河水迅猛上漲,原來是河神發怒了。所有的人都被淹死,只剩下一對兄妹維甘(Wigan)和布甘(Bugan)倖存。他們分別住在阿穆崾(Amuyao)和卡拉維坦(kalawitan)山頂。水將大地全部淹沒,僅剩下這兩個山頂。洪水淹沒了大地六個月。大水退後,兄妹重逢,住在一起。一天,布甘發現自己懷了孩子,羞愧之中,她離開了自己的屋子溯河而去。後來馬克龍甘(Maknongan)神以一個慈祥的白鬍子老人形像出現在她面前,告訴她是神要通過他們重新繁衍人類。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49.*.*)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