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加爾默羅會 中世紀天主教四大托缽修會之一。因稱聖母曾顯現授以“聖衣”,故又名“聖母聖衣會”。前身是十字軍東征期間由意大利人貝托爾德(Ber- told, ?—約1195)和一部分朝聖者於1155年左右在巴勒斯坦加爾默羅山(Carmel,一譯卡爾梅勒山)創建的隱修院,早期該會會員多分散獨居,十字軍失利後,這些人約約於1240年左右遷... |
 | 加拿大聯合教會 加拿大聯合教會(United Church of Canada),加拿大境內最大的新教教會組織。首先主持同性婚禮的教會之一。擁有100萬名信徒。
該教會設有11個地區性會議組織,每年召開1次會議,設1個大會組織,每2年召開1次會議。總部位於安大略省多倫多市。
歷史沿革
1925年,由美以美教會、長老會、公理會及地... |
 | 古老羅馬公教會 古老羅馬公教會
Old Roman Catholic Church
荷蘭天主教內詹森派的自稱。又譯老天主教會、荷蘭詹森派教會。 17世紀荷蘭天主教神學家詹森的學說被教皇英諾森十世斥為異端后,其在荷蘭的追隨者不從,認為教廷歪曲了詹森本人及其著作的原意,後在烏得勒支城總主教率領下脫離羅馬教廷而自立教會。該教會拒絕承... |
 | 司鐸會議 司鐸會議(Council of Priest Senate),基督教主教制教會教區常設機構。由教區司鐸組成。是協助主教管理教區教務的諮議性機構。組成人員包括主教總代理人、主教代表、秘書長、各堂區司鐸等;其成員要經過主教正式任命,每屆兩年。由主教定期召集會議,決定教區教務。根據教會法典規定,教區主教在決定重大事務時,如成... |
 | 聖母聖心會 天主教聖母聖心會是以比利時的司各特(Scheut)為總部,故該會又稱為Scheut Missions。十九世紀中葉後,中國的門戶洞開,而比利時也由於工業革命成熟,國力充沛,有條件向外發展,當時天主教會內也興起了一股新的傳教熱忱。比利時的南懷義(Theophile Verbist),原是一位教區神父,因接觸聖嬰會的工... |
 | 聖母軍 聖母軍(拉丁語:Legio Mariae;英語:Legion of Mary)是一個天主教教友的團體,創立於1921年9月7日(聖母聖誕節的前一天)晚8點鐘,愛爾蘭都柏林城方濟各街的邁拉大廈。創立者是杜輝先生〔Frank Duff〕。目前在全世界已經有超過300萬的會員。
基本信息
1921年成立於愛爾蘭的教友傳教... |
 | 聖地亞哥騎士團 聖地亞哥騎士團
聖地亞哥騎士的儀式服裝是白色披風,上繪紅色劍型十字,其握柄和護手末端呈百合花狀。
源起及發展
公元1151年,聖地亞哥騎士團組建於萊昂王國(西班牙西北部)。它是如何組建的?最初的成員都有什麼人?這些問題都沒有確切的答案。最接近真相的解釋是,在費爾南多二世時期,萊昂有十二個騎士,對他們早年間過的放蕩... |
|
 | 聖殿騎士團 聖殿騎士團全稱是“基督和所羅門聖殿的貧苦騎士團”。它成立的時間並不確定,但一般認為不遲於1120年。 1099年聖城耶路撒冷被十字軍攻占後,很多歐洲人前往耶路撒冷朝聖,這時十字軍的主力已經回歐洲去了,朝聖者在路上常會遭到強盜的襲擊,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法國貴族Huguens de Payns和其它八名騎士建立了聖殿騎士團... |
 | 本篤會 本篤會是天主教的一個隱修會,又譯為本尼狄克派,他們遵循由努西亞的聖本篤在6世紀時所製訂的規章。該規章逐漸地在意大利和高盧等地傳播開來。到了9世紀時本篤規章已為西歐和北歐普遍採用,本篤會修道院成為知識、文學和財富的寶庫。 12∼15世紀期間本篤會開始沒落,後來實施改革,院長的任期改為固定的期限,修士要對會眾而不是在特別的... |
 | 亞美尼亞教會 亞美尼亞教會由格列高利最早去傳教並建立教會,公元301年,亞美尼亞王特拉達三世定基督教為國教,使得亞美尼亞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基督教國家。
早期傳播
福音在亞美尼亞的傳播最早可追溯到使徒時代。當年,十二使徒之一的巴多羅買來到亞美尼亞宣教,使很多人受洗,歸入主的名下。但宣教工作遭到當地傳統宗教勢力的仇視,他們將巴多羅買逮... |
 | 倫巴第聯盟 倫巴第聯盟】(Lombard League)12世紀形成於意大利北部的城市聯盟。其目的在於反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菲特烈一世欲統治倫巴第公國的野心。 1164年,形成反抗菲特烈一世的首次聯合即威洛納聯盟,其成員後迅速增加,於1167年形成倫巴第聯盟,受到教宗亞歷山大三世的熱烈支持。該聯盟於1176年在萊尼亞諾(Legnan... |
 | 共濟會 共濟會,字面之意為"自由石匠"(Free-Mason),全稱為"Free and Accepted Masons",其起源(haobc)目前並沒有確定的說法。根據其公式文獻《共濟會憲章》(THE CONSTITUTIONS OF THE FREE-MASONS),共濟會標誌( T... |
 | 多明我會 多明我會(拉丁名Ordo Dominicanorum,又譯為道明會),亦稱“佈道兄弟會”。會士均披黑色斗篷,因此稱為“黑衣修士”,以區別於方濟各會的“灰衣修士”,加爾默羅會的“白衣修士”。天主教托缽修會的主要派別之一。
簡介
1215年西班牙人道明古斯曼(Domingo de Guzman,1170-1221)... |
 | 托缽修會 托缽修會 Mendicants
天主教修會的一類 。又稱乞食修會 。始於13世紀 。由聖多明我和聖方濟各創立。此類修會規定會士必須家貧,不置恆產,以托缽乞食為生。他們雲遊四方,活動在社會各個階層。初創時此類修會只有四個,15世紀後陸續增加為10個,即多明我會、方濟各會、奧斯定會、加爾默羅會、三一會、梅塞德會(又名諾拉... |
 | 自主教會 自主教會:指在宗教法規和行政方面享有全部獨立權並自選都主教和主教的教會,有時也適用於不依附省都主教權力的個別教區。各自主教會之間按傳統慣例形成一定的先後排列關係,但沒有上下隸屬關係。... |
 | 西多會 簡介
天主教隱修會。又譯西都會(Cistercians)。 1098年由法國人羅貝爾始建於法國勃艮第地區第戎附近的西多曠野。因會服為白色,又稱白衣修士。該會主張全守本篤會嚴規,推行靜默、祈禱、墾荒等隱修制度。 1883年傳入中國。
起源[1-2]
1098年,出生於法國香檳省貴族家庭的本篤會修士,茂來斯木修院(M... |
 | 克呂尼修會 克呂尼修會,天主教隱修會之一,本篤會一分支,又稱"重整本篤會"。該修會是910-919年間由伯爾諾創於法國中部的勃艮第省的克呂尼修院。伯爾諾主張整頓修院紀律,嚴守本篤所訂會規,得到很多隱修院的響應。 11-12世紀改革修院之風遍及西部教會,世稱克呂尼改革運動。後該運動的領導者希爾得布... |
 | 醫院騎士團 馬耳他騎士團國(SMOM)是聯合國觀察員,具有“準國家”性質,沒有領土,其國家形式“位於”羅馬孔多迪大街68號,一幢佔地1.2萬平方米的大廈---馬耳他宮裡。騎士團國的居民只有幾十人。它的規模比梵蒂岡更小,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了。馬耳他騎士團的前身是醫院騎士團,曾經擁有疆土,後因為戰爭而失去領土。現在馬耳他騎士團從... |
 | 希臘正教會 與俄羅斯正教會合併成立的東正教兩大支系的其中一個。泛指東正教。
介紹
與俄羅斯正教會並立的東正教兩大支系之一。亦泛指東正教。 1453年拜占廷帝國滅亡後,俄羅斯等一些斯拉夫語系國家的教會,相繼脫離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直接管轄,在禮儀中使用斯拉夫語,形成俄羅斯正教會系統;使用拜占廷禮儀和希臘語的正教會則為希臘... |
 | 改革宗 簡介
歸正宗——歸正宗是改革宗教會對英文“reformed”一詞的翻譯。
廣義的改革宗包括蘇格蘭長老會、公理會、改革宗等,又稱為改革宗諸教會,或歸正諸教會。
狹義的改革宗即歐洲大陸的改革宗教會,是一個基督教(新教)宗派,發源於瑞士,創始人為慈運理、法雷爾和加爾文等,主要分佈於瑞士、荷蘭、蘇格蘭、法國、德國、捷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