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景德鎮瓷器

大量系生活用瓷和陳設用瓷,以白瓷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之稱,品種齊全,曾達三幹多種品名。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在裝飾方面有青花、釉里紅、古彩、粉彩、鬥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瓏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產品為大宗,顏色釉為名產。釉色品種很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僅紅釉系統,即有鈞紅、郎窯紅、霽紅和玫瑰紫等,均用"還原焰"燒成。產品馳名世界。中國古代造瓷,在釉色方面,素有崇尚青色傳統,以青為貴。以前的各朝所追求的色調,無非是濃淡不一,意境略異的青色瓷,而且,重色釉也不曾有過彩繪。景德鎮窯在北宋時期,仿效了青白玉的色調和濕潤的質感,創造性地燒造出了一種“土白壤而埴、質薄膩、色滋潤”的青白瓷,使青瓷藝術達到了高峰。這種青白瓷大部分在坯體上刻暗花紋,薄剔而成為透明飛鳳等花紋,內外均可映見,釉而隱現青色,故又稱影青瓷。這種影青瓷當時則著行海內,天下均稱為景德鎮瓷器,從而使景德鎮在南北各大窯之間,嶄露頭角,爭得一席之地。

元代發展情況

景德鎮瓷業發展到元代,工藝上出現了劃時代的變革。在短短的一個世紀裡,繼宋代創青白瓷之後,又創燒成功具有高鋁氧成分的白瓷、青花瓷、釉里紅、青花釉里紅等新品種,結束了我國瓷器以單色釉為主的局面,把瓷器裝飾推進到釉下彩的新時代,形成了鮮明的中國瓷器之特色。從而把景德鎮瓷業推向遙遙領先的地位。

元代景德鎮窯在宋代青白釉生產的基礎上迅速崛起,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成就是創燒了成熟青花、釉里紅及各種單色釉品種。青花瑞獸紋盤便是其中上乘之作,其形大而規整,內底主是題紋樣繪麒麟​​竹石瓜果花卉紋。這種將傳說中的瑞獸與寓意興旺發達的竹石瓜果組合在一起的圖案,主要流行於製作精細的大盤上。紋樣線條流暢,通體細色肥腴,青花鮮麗濃重。

明代發展情況

明代是景德鎮的鼎盛階段的開始,陶瓷藝術集歷代瓷藝之精華,取得了更高的發展。凡前代已有的品種,此時應有盡有;大量新工藝、新的裝飾手法,也先後湧現。如清新優雅,氣韻生動,足與水墨畫並駕齊驅的永樂、宣德青花;鮮紅瑩亮,色若朝霞,燦如霽日宣德霽紅;釉下、釉上,互相掩映,柔和精巧的成化鬥彩;薄如紙、瑩如玉、吹之欲飛的永樂薄胎甜白;金碧輝煌,雍容華貴的嘉靖、萬曆五彩;還有黃、綠、紫相間成趣的素三彩,色如翡翠的孔雀綠、深沉幽淨的霽青,嬌豔柔美的淺黃,呈色穩定的礬紅等等,都創始於明代,如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盡態極妍。

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鎮設“御窯廠”。其時鎮內官窯有58座,民窯達數百座,“晝間白煙掩蓋天空,夜則紅焰燒天”,足見當時生產規模之宏大。在全國十餘省開設的四十多處瓷窯場中,除浙江龍泉窯仍以青瓷為著,其他窯場多因技藝停滯而蕭條,或因戰禍困擾而沉沒,惟有景德鎮為“天下窯器所聚”,抑人之短,揚己之長,形成全國的燒造中心。

明、清以後,珠山禦廠的設立和海外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刺激了景德鎮製瓷業的蓬勃發展,致使幾乎所有散落在鄉村的小窯作坊都集中到城區,形成眾多的手工業工場,吸納了大量從業人員,"窯戶與鋪戶當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景德鎮由此成為"五方雜處"、有&q​​uot;十八省碼頭"之稱的陶瓷大都會,為瓷業習俗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民國時期,景德鎮瓷業習俗的突出表現是客籍瓷商隊伍的不斷壯大及瓷行、瓷莊和瓷號的大量湧現。各商幫都有自己的瓷行、瓷莊或瓷號,他們加強了景德鎮與外地的聯繫,也操縱了景德鎮瓷器的運銷。隨之而來的各地風俗習慣給景德鎮瓷業習俗增添了新的內涵。

洪武年間是明代釉里紅燒製最興盛時期,不僅數量多,而且多為大型器皿。永樂白瓷頗負盛名,世稱“甜白”。據文獻記載永樂皇帝對潔素瑩然的白瓷甚為喜愛,這應是永樂白瓷風行的主要原因。白釉暗花執壺和暗花雙耳扁壺,以其變化多姿的造型、纖細古樸的手法、晶瑩白潤的釉色向世人展示了景德鎮工匠高超的製瓷技藝。宣德年間是明代青花燒造的黃金時期。青花龍紋扁壺群冠眾器之首,其形成高大俊美,胎細釉潤,紋樣用進口的蘇麻離青繪畫而成,色澤鮮麗濃重,傳世實物屈指可數。藍地白花折枝花果紋盤明代景德鎮禦器廠的傳統產品,在各朝製品中尤以宣德器為精美。鬥彩創燒於成化期,這種在釉下用青花勾勒紋樣的輪廓線,釉上用紅、黃、綠、紫等色填彩的瓷器名聞遐邇,傳世器多由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私人能珍藏到成化鬥彩器的實屬鳳毛麟角。

明代晚期是青花五彩燒製空前絕後的時代,其中尤以嘉靖萬曆的數量為多,但形制高大、技藝高超、蓋與器身均保存完好的器皿則並不多見。

清代發展情況

清代,中國瓷器的生產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雍正產品,以其胎細釉潤,紋樣典雅精美而獨樹一幟。粉彩鵪鶉圖瓶便是其中的一件絕世佳品,這種在彩料中採用金紅著色,並運用玻璃白打底渲染的新工藝,不僅能將圖案的陰陽面生動逼真地表現出來,而且比傳統的五彩色澤更柔和淡雅,特別是配上細白的胎壁後,更加精美,讓人有愛不釋手之感。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的民族工業受到了嚴重摧殘,千載名窯也停滯而趨向衰落。陶瓷生產水平繼續下滑,生產規模也日趨萎縮,製造工藝上仍沿行舊法。

景德鎮畢竟有悠久的製瓷傳統,廣大瓷工身懷絕技,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奮力發展以手工技藝為特色的仿古瓷、美術瓷生產,堅持與外國機器製造的日用瓷相抗爭,保持了中國瓷器在國際上的美譽,於衰落中顯示了振興陶瓷的潛力。

現代景德鎮的製瓷工藝繼承了傳統的技法,吸收和借鑒了國內外的精華,使陶瓷製作達到了一個又一個的高度。所以說,一部中國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國歷史,一部形象的中國民族文化史。

現代發展情況

改革開放以後,景德鎮瓷器在工藝和技法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景德鎮瓷器也經歷了從國有十大瓷廠到民營企業的轉變。景德鎮地區的瓷器可以說已經發展到了另一個新的階段,陶瓷企業越來越多並且規模也越來越大,並且形成了“術業有專攻”的態勢,在燒成難度很大工藝如高溫顏色釉、粉彩軋道工藝、各種瓷器的器型上都有很大的發展,比如餐具陶瓷上加如了很多新的款式,有歐式風格的也有韓式風格的餐具出現。

陶瓷之路

陶瓷是中國人民奉獻給世界的一件寶物,這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伊斯蘭民族用中國的大青花瓷盤盛飯裝菜,然後很多人圍著一圈共同席地享用;菲律賓等民族將中國陶瓷作為神物頂禮膜拜;非洲人將中國瓷器裝飾於清真寺、宮殿等建築上。古羅馬人將中國的絲綢奉為上流社會和貴婦的奢侈品,並在公元一世紀前後引發了一場絲綢與道德之間的爭論。絲綢與陶瓷作為物質產品出現,其意義不僅只此作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來的兩條大道,徹底改變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

“陶瓷之路”(TheChinaRoad)發端於唐代中後期,是中世紀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動脈。因瓷器的性質不同於絲綢,不宜在陸上運輸,故擇海路,這是第二條“亞歐大陸橋”。在這條商路上還有許多商品在傳播,如茶葉、香料、金銀器……。之所以命名為“陶瓷之路”,主要是因為以瓷器貿易為主的性質,也有人將這條海上商路稱為“海上絲綢之路”。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中後期,由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等原因,“陸上絲綢之路”的地位開始削弱。 “陶瓷之路”的起點在中國的東南沿海,沿東海、南海經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東海岸或經紅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從東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鮮。在這條商路沿岸灑落的中國瓷片象閃閃明珠,照亮著整個東南亞、非洲大地和阿拉伯世界。唐代史書記載,唐代與外國的交通有七條路,主要是兩條:安西入西域道、廣州通海夷道,即“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唐代商業的繁榮不僅從長安體現出來,在東南的揚州也更是如此,揚州時有“雄富甲天下”之美名,否則就不會有李白之“煙花三月下揚州”,杜牧的“十年一覺揚州夢”。如果說陸上“絲綢之路”給中國帶來了宗教的虔誠,那麼“陶瓷之路”則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商業財富,同時也為殖民掠奪打開了方便之門。因此,16、17世紀以後的“陶瓷之路”,在某種意義上講,成了殖民掠奪之路。

名瓷系列

景德鎮瓷器自古以來,名揚天下。在琳瑯滿目的瓷器中,最著名的有典雅素淨的青花瓷,明淨剔透的青花玲瓏瓷,五彩繽紛的顏色釉瓷,幽靜雅緻的青花影青瓷,古樸清麗的古彩瓷,萬紫千紅的新彩瓷,明麗雋秀的窯彩瓷,別開生面的總和裝飾瓷等。這些珍貴的名瓷,被人們譽為“中華民族文化之精華”、“瓷國之瑰寶”。

青花玲瓏瓷

景德鎮青花玲瓏瓷是明永樂年間在鏤空工藝的基礎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已有500多種年間的歷史。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鏤成點點米粒狀,被人們稱為“米通”,又叫玲瓏眼,再填入玲瓏釉料,並配上青花裝飾,入窯燒製而成。它顯得靈巧、明徹、透剔,特別高雅秀潔。

青花瓷

景德鎮青花瓷,被人們稱為“人間瑰寶”。始創於元代,到明、清兩代為高峰。它用氧化鈷料在坯胎上描繪紋樣,施釉後高溫一次燒成。它藍白相映,怡然成趣,晶瑩明快,美觀雋久。白釉青花一大城,花從釉裡透分明,使人賞心悅目。明人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帶去大批青花瓷,與30多個國家進行交往。不少珍品現被收藏在英、美等國博物館。

粉彩瓷

粉彩亦稱軟彩,是瓷器的釉上裝飾,自清康熙晚期開始,到雍正、乾隆年代,日臻完善。其製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圖案輪廓,再堆填色料,在攝氏七百多度的溫度下燒煅而成,顏色柔和,畫工細膩工整,既有國畫風味,又有浮雕感,畫面充滿著濃郁的民族特色。有以中國歷史故事和神話為主的人物、有秀麗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鳥翎毛,有工整對稱的幾何圖案。

顏色釉瓷

類別 :[家居建材]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220.*.*)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